旁听日常班委会
4月28日上午8点多,记者旁听了一次日常班委会。轮到一个戴眼镜的十六七岁男班委发言时,他脖子昂起,严肃地逐字念道:“某某、对母亲冷暴力、令母亲不满”,“某某、昨天在治疗室里要面纸。”
班长例行询问“冷暴力”的具体体现,他低声答:“就是……她妈妈说话,他没回应。”
随后的点评课上,被判处“冷暴力”的孩子和昨天在电击治疗室里要面纸的孩子始终肃立着。一名范姓家长指点着说道:“课上站着的孩子,要么加圈,要么下午直接进电疗室。”
记者同时约见三名男孩和他们的母亲,三名十六七岁的男生乖巧地站在母亲身后。突然,其中一名开始给自己的母亲整理头发。右边的男生半分钟后,也如法炮制,并把手搭在母亲的肩膀上亲密耳语。他们的母亲乐在其中。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以前让自己操碎了心,不仅在家打母亲,对父亲的眼神也桀骜不驯。家里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但“疗效”都比不上“醒脑疗法”。
有人在网上指责杨永信的“醒脑疗法”实际上就是“电休克”,是精神科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所用的电能可以点亮一个30瓦的灯泡。
杨永信告诉记者,网上指称他使用“电休克”手段对待孩子,完全说错了。他使用的是1~5毫安微弱电量。记者问,“醒脑疗法”会不会对脑子有伤害。
杨永信表示“不会有任何伤害。”
“那,疼吗?”记者问。
“疼!怎么能不疼,那是相当的疼!”杨永信说。
4月28日下午,记者终于进入了传说中的13号室,在一张黑色的皮垫治疗床边,杨永信向记者展示了“心理治疗仪”。大约两个巴掌大小的黄白相间的仪器看起来并不起眼,上面写着“治疗仪(电休克)”,“电休克”三字被一块白胶布盖住了。
杨永信手握旋钮微向右偏,指针瞬间弹过150毫安,他说:“你看,这才是电休克要用的,这个很强了。”
然后他手指微向左偏,指着屏幕说:“这才是我给孩子们用的微电流。”此时,指针在1格到2格之间快速颤动。
按照杨永信的说法,他每次使用的是1~5毫安的微弱电量,但记者注意到,这台治疗仪的最小刻度值为10毫安,最大电流能达到200毫安。
这台小小的机器对孩子们有莫大的威慑力。曾被电过的张明说:“那种感觉生不如死,电太阳穴就像用毛线针从一边扎进去,再从另一边扎出来的感觉差不多。电手基本是电头疼痛的四倍。”一个盟友告诉记者,他曾看见一个女盟友还没进去,就在13号外呕吐了。
令人难以想象的家长们
来这里的许多家长都放弃了温和的纯心理疗法,因为他们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在网戒中心二楼,两位母亲热情地招呼记者,并拿出孩子的改正日记给记者看。一位母亲刚说一句:“他以前……”就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杨永信和很多家长告诉记者,在网吧不回家、和社会上的损友胡混甚至吸毒、早孕……这些孩子的过去让父母伤透了心,有的孩子不仅打骂父母,还想要杀掉他们。
怀着对戒除网瘾的殷切期待,家长们的举动有时也处于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状态。
有几名家长被一个人收取了2000到3000元的“信息费”才找到杨永信,然而,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才找到杨叔,他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
对这些家长来说,将网戒中心说成“电休克”、“集中营”完全是污蔑。家委主任是一位姓杨的父亲,他质问道:“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想要害孩子的人!我去所谓的行走学校考察过,也看过成天给孩子军训、体罚的地方,甚至殴打孩子,我们不去。”
在这位父亲看来,杨叔的网戒中心非常科学,给很多家庭带去了希望,给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份事业需要人们理解。“那些一帆风顺的家长体会不到我们这些走偏孩子家庭的苦难。”
临沂四院的前身是一家精神病医院,然而记者接触到的家长,大多都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精神病患者,但他们却通过签协议,认可了杨永信给孩子吃药、通电等行为。
一些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吃的是什么药,几名接受采访的家长和孩子表示:“大概是补脑的药吧,具体我们也不懂。”但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吃药。一名家委成员告诉记者,有时孩子没记圈或犯错,一些家长主动要求加圈,让孩子经受电击。“电完就乖了”。
对于电击的强度,他们有的说,只有“0.3~0.5毫安”,有的认为是“0.1~0.5毫安”,是绝对安全的。事实上,杨永信对记者说的,一直是1~5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