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上海交大教授,一个被套了“教育问题研究专家”之名的业余教育研究者,因所写文章,只谈教育,故而成为“专”家,因早前出版《大学有问题》,进而得名“问题”“专家”。
提要:用强制手段治网瘾,不过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继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家长、老师和医生们,忘记了一点,孩子是人,他们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为孩子好的方法,并没有把孩子当人,尊重他们的最基本权利。
“戒网专家”杨永信最近推出以电流刺激脑部的电击治网瘾方法,在他的网戒中心,大多被强行押制入院的孩子受到电击,并服用精神类药物。对此,大部分“网瘾孩子”家长表示认同。(中国青年报5月7日)
用1~5毫安电流刺激脑部,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接受“治疗”的孩子是否真正戒掉了网瘾,还是在那台恐怖的机器的威慑力之下暂时“变乖”?这需要专家鉴定,在此不作议论。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家长有没有权利强行押制孩子进入医院,接受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一名曾被电过的孩子说:“那种感觉生不如死,电太阳穴就像用毛线针从一边扎进去,再从另一边扎出来的感觉差不多。电手基本是电头疼痛的四倍。”
我相信,“戒网专家”杨永信坚信自己是为了“救孩子”,所以他才会对自己以电流刺激脑部的电击治网瘾方法如此得意,才会在家长们还对电击的强度含糊其辞时——有的说,只有“0.3~0.5毫安”,有的认为是“0.1~0.5毫安”——自信地告诉记者,一直是1~5毫安。
我也相信,那些送孩子来“网戒中心”的家长也坚信自己是为了“救孩子”,所以他们才会大声控诉一些媒体及一名前来暗访的记者素质低、居心叵测,直斥将网戒中心说成“电休克”、“集中营”完全是污蔑:“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想要害孩子的人!”
那么,在“救孩子”的光明正大的理由下,是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呢?事实上,这种为了“孩子好”的事情,我们见得太多了,比如中小学的“圈养教育”、监狱式管理、不准学生上课时如厕……据称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为了孩子考出好的分数、为了孩子“健康而光明”的未来。
可是,家长、老师和医生们,忘记了一点,孩子是人,他们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这种为孩子好的方法,并没有把孩子当人,尊重他们的最基本权利。也许,家长、老师和医生会说,他们已经这样了,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可是,有待追问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之所以如此,恰恰是一直以来,家长、老师们没有把孩子当作“人”,而是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考试的工具来对待。同样是针对青少年网瘾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瘾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在家庭中与父母缺乏沟通,感受不到亲情,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十分粗暴,动辄打骂,严禁干这干那;还有的学生则在学校里被老师“边缘”,以“差生”视之,他们在现实中体会不到尊严,只有在网络世界去发泄郁闷情绪,获得平等甚至英雄般的感觉。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生网瘾十分严重,而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很高的美国,青少年的网瘾却不严重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教师和家长不是让孩子与网络隔绝,而是鼓励孩子上网,利用网络学习与研究,并交给他们正常的上网方法,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用以上强制手段治网瘾,不过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继续,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虽然杨永信本人认为治愈率100%,但他所在院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接连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送回来的孩子。而且,陆续有一些自称曾接受过治疗的少年,聚集在百度杨永信贴吧里,对其治疗方式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们认为,杨是利用“电休克”手段逼迫孩子们就范。也就是说,他的治疗对象还在网上直接否定他的治疗结果。
当然,让已经习惯管教孩子、不把孩子当人的家长和教师、医生,自动改变观念和态度,学会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是不现实的。这就要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严格执行做起,把对孩子的教育、权益保护纳入正规。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力量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但对应于学校保护、家长保护、社会保护,我们并没有一个具有执行力的机构,而司法保护也很少启动。如果学校内部有教师委员会、学生会,而校外有家长委员会、学区委员会,学校做出一项决策,家长委员会、学区委员会拥有参与权、监督权,甚至决策权,事关学生权益的办学活动,比如补课、办培训班、排名、收费,必须通过学区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教师委员会的审议,并听取学生的意见,而不能由学校领导说了算;如果对于学校、家长做出违反孩子权益的事,社区委员会、司法机构立即介入,纠正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办法,严厉问责;如果对于社会的违法行为,比如不能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场所(网吧和歌厅)向未成年人开放,不能向未成年人销售的商品(酒和香烟)向未成年人销售,都会依法严惩,那么,在由学校、家庭、社会、法律共同培育成长的土壤上,孩子才会真正拥有健康和光明的未来。
以上问题,值得学校、家长、社会机构和法律部门深思。救孩子、为孩子好,就要学会真正爱护孩子,尊重孩子的权益。对于这一事件,我们期望司法机构,维权部门能介入调查,以保护未成年的权益;面对孩子已经陷入网瘾的现实,学校、社区组织要跟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真正关心孩子,而不是由家长独自来面对问题。在笔者看来,这才是治疗网瘾的根本之策,才不会陷入“家长粗暴管教、学校边缘化孩子、网吧机构违法经营,引发孩子网瘾,再用粗暴方式医治网瘾,进一步引发孩子痛恨”这样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