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半细毛羊
凉山半细毛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凉山半细毛羊是列入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培育成功的我国第一个48-50支纱半细毛羊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养羊业中的空白。1997年经四川省品种审定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凉山半细毛羊"。
该品种山地型藏羊作母本,引进新疆细毛羊、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林肯羊作父本,采用复杂杂交培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粗档半细毛羊。其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格大小中等。公母羊均无角,头毛着生至两眼边线;胸部深宽、背腰平直,体躯呈圆筒壮、姿势端正。全身被毛呈辩形结构,羊毛弯曲呈大波浪形;羊毛光泽强,匀度好。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绵羊是彝族人民在婚丧嫁娶、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贵客时必须宰杀的牲畜,它的地位仅次于牛。凉山半细毛羊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适中,因此,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凉山半细毛羊培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为细毛羊改良阶段:引进新疆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并在全州推广,到1974年改良羊5.8万只,并逐步建立了多个州属和县属种羊场。但是,由于细毛改良羊对当地雨季潮湿、炎热气候适应较差,不宜于制作披毡、察尔瓦等,群众对细毛改良羊积极性不高,致使改良步伐缓慢。1966年开始从国外引入边区莱斯特以及罗姆尼等半细毛羊与细毛改良后代羊进行杂交组合试验,至1986年全州半细毛改良羊达11.85万只。1986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将培育48—50支粗档半细毛羊新品种连续纳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由凉山州畜牧局主持,组织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等进行联合攻关。到1995年,成功育成了凉山半细羊新品种,存栏11万余只,其中特一级公母羊达到5190只,等级羊达到35237只,基础母羊达到45958只。2007年存栏22.31万只,其中特、一级羊14.5万只,并在州内外广泛推广,其适应性和杂交改良效果良好。 2009年10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命名,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半细毛羊新品种(证书编号:农03新品种证字第6号),填补了我国养羊业中的空白。
地域范围
凉山半细毛羊地理标志畜产品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辖的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雷波、越西、甘洛、喜德、冕宁、盐源13个县472个乡镇2949个行政村5512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37710平方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4'—103°52',北纬26°03'—29°18'。其中保护面积2694平方公里,生产面积1536平方公里,年存栏187万只,年产量154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凉山半细毛羊肉质感官特征:宰杀后,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颜色鲜艳、光泽润滑、水嫩多汁、红色均匀,用手触摸湿润不粘手、肌纤维韧性强、有弹性,胴体表面被覆一层薄薄的白色、均匀的脂肪分布,无膻味。煮沸后的羊肉汤澄清透明,羊脂团浮聚于汤表面,香气四溢,风味十足,具有鲜、香、浓等特色。 (2)凉山半细毛羊肉内在品质指标和风味特征:凉山半细毛羊羊肉经测定:水份含量为70.90%,蛋白质含量23.31%,脂肪含量7.34%,灰分含量0.85%。肌肉中富含多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4.93%、组氨酸1.85%、氨精酸3.89%、苏氨酸2.64%、缬氨酸2.75%、蛋氨酸1.24%、异亮氨酸2.69%、亮氨酸4.77%、苯丙氨酸2.37%。屠宰率高且鲜肉色泽纯正,具有清香味,熟肉肉质细嫩鲜美,肉汤香味浓郁,风味独特。 (3)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产地环境、饲料环境、饲养管理、饮用水、兽药的使用、疫病防治均符合地理标志保护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