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京西稻米即“京西贡米”,皇城根的一把米,主产于北京市西部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东马坊等地。京西米大概20-30元一斤,京西稻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京西稻通过生态种植与生产而来。
属粳稻亚种,颗粒圆润,晶莹明亮,蒸成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尤宜煮粥,汤汁澄滑,香气四溢,但米粒不散碎。产区居玉泉山附近,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泉水灌溉,水温平稳,水温与气温差异小,适宜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致结实率高,垩白率偏低,米质优良。
京西稻主产区位于紧邻生态环境完好的翠湖湿地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水稻种植基地。据史记载,迄今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京西试种,所产谷米供宫廷食用,因而又誉之为“贡米”。
早在东汉时期已开始种植,清雍正年间稻田面积有所发展。乾隆帝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京西试种,称之御田;所产米供宫廷食用,称之贡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改土治水,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并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做好良种提纯复壮工作,先后推广“银坊”、“水源三百粒”、“黄金”、“白金”等良种。
公元1692年,清康熙皇帝南巡带回稻种,在御稻苑中试种选种,并在玉泉山推广种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130多年的经营,完成了南稻北栽的全部发展过程,并形成了与三山五园建筑景系融为一体的京西稻作体系。
w
2015年,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时代的京西稻,将不仅是北京人难以割舍的乡愁情怀,更是京西文化的靓丽名片,演绎着新时代中国农业品牌发展进化的中国梦。
关于水稻的起源,考古界一直尚未定论。但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谷。这将中国种植稻谷的时间提前到了7000年前。
孟子记载:农耕始祖后稷,教民农作,种植五谷;五谷丰收,人民得到养育。
稻米被排在第一的位置,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稻米在华夏大地上广泛种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京西稻,这个栽培于公元1692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精心经营和三百多年在京西一带的延续与传承,而形成的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海淀区上庄镇的京西稻保护地,背靠大西山,紧邻翠湖湿地,位于农业生产的黄金地段北纬40度。六七月份高温多雨,满足水稻授粉分蘖,八九月份阳光充足,更有利于水稻扬花灌浆。虽说现如今种植面积赶不上鼎盛时期的十万亩,但是放眼看去,依然十分壮观。
籽粒丰腴、晶莹透明是京西稻最大的特点。从先辈们的刀耕火种,到现如今插秧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传承了几百年的优质稻谷正经历着又一次蜕变。
2015年,京西稻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计划已经悄然展开。每年这里都会举办收割季活动。农旅结合,文化注入农业,是京西稻的新探索。
小小的一次农耕体验,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祖辈们魂牵梦绕的美丽乡愁。喝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种稻人。
贯穿了整个中国发展史的古老农耕文明,通过一次农旅体验,变得不再那么飘渺,逐渐真实而丰满。又是一年丰收季,稻花香里说丰年。
1976年开始选用“越富”作为一年一熟的春稻主栽品种。
2006年以来又筛选出“秋光”做为麦茬稻主栽品种。并小面积扩大试种“幸实”优质新品种,同时少量种植香稻等特异品种。京密运河建成通水后,种植地区已从原来的海淀乡,逐步扩大发展至四季青乡、永丰乡、温泉乡、北安河乡、苏家索及东北旺农场等地。
所在地域: 北京
申请人: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产地地域:
京西稻主要分布在海淀西山东麓沿线,包括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四季青镇的玉泉村,共5个行政村及国家级翠湖湿地公园和海淀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9′35.71″~116° 14′06.18″,北纬40°04′46.99″~40°09′34.34″之间。总生产面积135公顷,年产量75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京西稻属于优质粳米,米粒椭圆丰腴、晶莹透明,米饭富有油性、黏而不糯、软硬适中、清香有弹性,米粥颜色青绿、香气独特、口感黏滑有米油。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国标二级以上,整精米率>70%、垩白粒率<15%、垩白度70mm;蛋白质含量6-8%、赖氨酸含量0.34%左右、粗脂肪含 量约2.6%。要求生产、加工、销售严格执行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T/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企业自制的《绿色食品大米种植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大米生产操作规程》、NY/T1056-200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等国家、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