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沟遗址
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河岸断崖出露文化层长达数百米,分布面积广,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0.8米~1.5米不等,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层,厚0.15米左右,为铁器时代遗存,居住址为浅地穴式建筑,居住面为黄沙土加黑灰抹平,厚约0.1米,居住面上发现有础石以及灶台、烟道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石刀、研磨器、石匕首、环状石器、磨盘、磨棒、砂岩磨石、陶豆、陶甑、陶盆、陶罐、陶瓮、铁斧等。
下层,厚0.6米左右,为青铜时代遗存,居住址亦为浅地穴式,居住面多未经加工,房内少见灶台、烟道,但亦有础石。出土文物有-、石斧、青铜扣、骨针、骨匕首、卜骨、骨凿、陶盆、陶罐、陶碗等。遗址西北1公里的新华闾村北山坡有一处与遗址同时期的墓葬。
百草沟遗址是战国至魏晋时期沃沮仁的遗存,是东北东部山区青铜--铁器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遗存。其文化内涵丰富,较全面的反映了沃沮人的社会生活,以及同周邻文化乃至同中原文化的联系,对研究中国东陲开发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2006年5月,百草沟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