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启楼
全楼由4圈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内通廊式(见7.a-1图39,40,41,7.a-2照片36,37)。
外环为主楼,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73米。底层墙厚1.5米,四层墙厚0.9米。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每层72开间,含门厅、梯间。除外墙和门厅、梯间的墙体以生土夯筑之外,厨房、卧室的隔墙均以土坯砖砌成。底层内通廊宽1.65米。二层以上挑梁向圆心延伸一米左右,构筑略低于栏杆的屋檐,屋檐下用杉木板按房间数分隔成一个个小储藏室;屋檐以青瓦盖面,上面可用干晾晒农作物。东、西面各有2道楼梯。正面、南面开一大门,条石门框。正面大门除了在门媚上镌刻楼名外,两边镌刻楹联:“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外环东、西两侧各开一个比正门小的侧门。第二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40开间。除正面和东、西两侧各以一个开间作为通道外,其余各间与前向的小庭院、青砖隔墙围合成小院落,院落的厅堂即二环的底层为客厅或饭厅,楼上为卧室;每个院落各开一门,与三环后侧的内通廊相通。院落后侧即外环底层的厨房,饭厅对面用青砖建浴室、卫生间、杂物间,高约1.8米。浴室、杂物间与外环以鹅卵石铺面的小庭院相隔,以若干大块、端方的青石板铺设通道。第三环单层,砖木结构,32开间。古代楼主既崇文重教,又不能让女子到楼外的学堂与男子一起读书,于是在此办私塾,并以此作为女子的书房。
第四环为祖堂,单层,比第三层稍低,使全楼形成外高内低、逐环递减、错落有致的格局。占地33.83平方米。后向的厅堂与正面两侧的孤形回廊围合成单层圆形屋,中为天井。祖堂歇山顶,雕粱画栋,正面对着大楼门,门面两侧饰绘画和精美的砖雕;厅堂东西两侧各设一小门与全楼东西走向的通道及外环东西面的两个边门相连。厅堂后向上方和前向屋檐下悬挂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人赠送给该楼的题匾;两侧两对石柱上镌刻警示子孙后代的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天地人三盘,奥妙无穷;助人间为乐,造福万年。”由此可以见证楼主世代立家、做人的理念和曾经有过的辉煌(见7.a-2照片37、38)。每逢重大节日,祖堂摆设的巨型围屏,即16世祖江馨轩71寿辰时的祝寿屏风,由12块组成,高2.72米,中间8块每块宽0.46米,两边每块宽0.47米,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古事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千古流传的“二十四孝图”。屏中正面下半部分的“二十四孝图”取材于古代孝子的故事,工笔细腻、形象逼真、图文并茂、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土楼客家人敬祖睦宗、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围屏正面上半部分雕刻唐代著名人物郭子仪拜寿图,背面雕刻清代朝廷六部-及楼主亲戚的祝寿词,内容包括颂词与对后人的警语。此外,该围屏还雕刻许多珍禽花鸟。对楼主来说,该围屏在重大节庆时反复向族人展示,既是让大家分享艺术珍品,更是对全体族人进行传统美德的再教育。该楼环与环之间以鹅卵石砌天井相隔,以石砌廊道或小道相连。中轴线上和东西两侧的二、三环各有4个开间作为豁口;设主通道,外环3个门均可直通祖堂,其他方向亦有多条通道,但宽仅1米左右,而且必须沿着屋檐的走廊并经过主通道才能到达每一环或楼门、边门。因此有许多人形容该楼为迷宫,进去容易出来难。第二环与第三环之间的东面和西南面的天井各有一口水井,俗称阴阳井,各代表阳、阴,大小、深浅、水温、水质各不相同。
全楼按《易经》八卦进行布局,外环、二环、三环均分为8个卦。外环卦与卦之间的分界线最为明显,底层的内通廊以开有拱门的青砖墙相隔,造型精巧,古色古香。
楼外为石砌门坪。楼后为2级石砌护坎,高5米,护坎平台为东西走向的村道。学堂坐落在楼后东北面,与楼外环相距约20米,高2层,长方形,土木结构,占地约300平方米。
该楼人才辈出,自大楼落成迄今,先后40多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有80多个博士、大学生、科学家、教授、作家,其中有一户人家出了10个博士。
该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
1981年,该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一元的“福建民居”便是该楼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