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为了保护梅花山珍贵森林生态系统和奇特的自然景观,198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升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2年2月,在原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优先领域研讨会”上,保护区以“现存华南虎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被确定为“对全球有影响、具有国际意义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1月,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第二次研讨会上,保护区以“物种丰富、特有种多,在东亚植物区系中为华中、华南、华东区系交汇处”,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1993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8年,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知》精神,龙岩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管理局现属副县处级建置。下设有管理局办公室、林政资源管理科、科技科、经营管理科、森林公安分局、森林防火办公室、自然保护管理站及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共10个科级和副科级单位。管理局现有全民所有制干部职工32人,全民所有制合同工10人,另有市林业局直属干部职工4人、市森林-直属干警18人。共同从事保护自然资源事业。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极为独特。保护区地貌特征以中山地貌为主体,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低,山地面积占96.3%,少部为丘陵与盆地。区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6多座,最高峰石门山海拔1811米。地质岩层以侵入岩花岗岩为主;气候呈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的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3-18℃,无霜期长达280天;年降水量为2000mm,降水期长,降水量大,是福建省暴雨中心地带之一。由于地质断裂构造和流水深度切割作用的影响,以最高峰石门山和将军山为中心形成放射状的水系分布,是福建省闽江、汀江、九龙江三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水流三江地”之称,被誉为“八闽母亲山”。
由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独特,区内自然资源呈现出明显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根据科学考察和森林资源调查统计,保护区内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科734属1628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107种,被子植物1499种,裸子植物22种。陆栖脊椎动物362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哺乳类66种,鸟类198种,爬行类69种,两栖类29种,鱼类65种,昆虫2000余种。在这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种中许多是古老的了遗、珍稀、濒危的种类。据统计,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和莼菜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杜仲、鹅掌楸等15种,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3种;重点保护动物计有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豹、梅花鹿、蟒蛇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短尾猴、金猫等37种。物种繁多、资源丰富的梅花山,被中外专家赞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动植物资源基因库”。
199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专家与国家林业部在闽、粤、湘、赣四省开展华南虎野外种群调查后认为:“中国特有虎种华南虎,不仅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并且仍在频繁活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是现存野生华南虎分布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赞誉梅花山是“华南虎的故乡”和“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因而华南虎被国际自然联盟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濒危物种。1998年,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在龙岩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启动拯救华南虎项目工程,先后从苏州、桂林调入华南虎种虎六只,开展华南虎野化繁育。同时投入1400多万元巨资,在保护区外缘的上杭县步云乡马坊村建立占地近7000亩的“中国虎园”。三年多来,经虎研所人员精心实施繁育技术,使5号公虎、4号母虎获得成功0,于2001年和2002年先后自然繁育出小虎二胎共6只,存活5只。华南虎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标志着华南虎在高海拔原野式散养繁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与发展。
依托华南虎野化繁育基地,梅花山“中国虎园”同时建立了食草动物(偶蹄类)豢养区,园内现有梅花鹿、黄麂、矮马等30多只,还散养有猕猴、孔雀、天鹅等珍稀动物多种。
梅花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华南虎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建立,“中国虎园”的建设,不仅使梅花山这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闪烁出夺目的光芒。梅花山奇特景观和丰富的珍稀资源,也成了广大师生、科研工作者的最佳教学、实习的科研基地,成了中外游客理想的休闲游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