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判南天石
海判南天摩崖石刻系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题刻,之所以特别的原因是,这一题刻是康熙皇帝遣派的钦差所为,其并不是在天然巨石上题刻,而是题刻在经过剖开加工的巨石面上。显然,这一石刻的背后一定隐藏着重大的秘密,很可能与天涯海角的来历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历史记载匮乏,资料散失及线索渺茫,人们已经很难去弄清、了解其真实背景,更谈不上解密了。海判南天石前面这块像屋顶的石头,它的棱角非常分明、光滑平整,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跟景区里的其它石头的自然天成不一样。
据考证发现,“海判南天”题刻是在清代康熙年间进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地图测绘活动中,留下的测量纬度的标志。当时,主持测绘的苗受、绰尔代、汤尚贤三位钦差于康熙五十三年即一七一四年在此剖石,镌书海判南天四个大字。海判南天石刻对面,有一尊高约七米雄峙-的圆锥形巨石,为著名的南天一柱景观,南天一柱四个大字是清代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年崖知州范云梯题刻,天苍苍,海茫茫,沧桑岁月变迁,涛声千年依旧,海判南天石依然在此静静矗立。
测量标志刻石应与地理标识有关,但为何却只刻海判南天四个充满文学色彩的字?这四个字中,三个容易明白。问题在于判字。有人说,判者畔也,边也,但海边南天显不出意境;又有人说,判者分也,割也,大海把陆地分开,这样理解也太平淡;又有人说,判者决也,是终决的意思,这勉强可以扯得上南极,但思路局促。以上不论哪一条都与测量坐标无关,作为钦差大臣,文字功力这么低下吗?
《史记-陆贾传》: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释作海开南天,意境雄奇,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经风沐雨,与不远处的南天一柱默然厮守,巍巍然令人感怀,共同构成了天涯海角的文化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