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浩禅寺
当时颐浩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可居千僧,遂称古刹。自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1381~1383年),僧大渊曾加以修葺,以后迭经兵燹,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但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四,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1958年拆移,仅存“颐浩禅寺记”碑一方,古银杏树撒按株,“不断云”石刻断石14块,殿宇柱脚16块及少许假山石等。
颐浩禅寺不断云石有多块青石组成,原址在大雄宝殿前荷花池石栏上,有元代大书画家赵孟fǔ手迹。全长40余米,石身三面镌刻云朵而得名。建于元朝(1290~1300年间),距今七百余年,又因云朵不同,故又称不同云,现存20余米。
颐浩禅寺于1992年修复后,建造石碑坊一座,重建了观音殿、山门、殿堂、寮房等寺宇建筑。占地4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颐浩禅寺于1951年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7月,经青浦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寺额“颐浩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