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
“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工部的这首诗,给成都武侯祠免费做了一千多年的“广告”。事实上,除了锦官城有祀奉诸葛亮的祠宇,隆中武侯祠同样历史悠久、雄伟壮观。
据专家介绍,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就是现在武侯祠的位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的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殿内正中有一尊诸葛亮的铜像,是2001年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亮后裔赠送的,据说是惟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载,诸葛亮身高八尺,换算成现在的身高为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铜像之上的匾额为原国家副主席-于1965年题写的“卧龙遗址”四个溜金大字。殿的两边是历代名人的文章,如苏轼的《诸葛武侯画像赞》,晋朝习凿齿的《诸葛忠武侯赞》等
从此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二殿建筑形式与一殿相仿。殿门两边有几副楹联,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副是: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此联可以看成是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祠内楹柱上写着“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为曾任职于张学良手下的民国将领黎天才集杜甫句。殿正中为郭沫若题的字:“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据称是1964年郭沫若从北京寄至隆中的。
二进殿的后面为中院,有左右廊房,院中有两棵参天古柏。两边为刘备部下的荆州籍文臣武将泥塑像12尊。左边是文官,分别为费?、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右边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
二殿后为过殿,殿内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
四进殿为武侯祠的正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居中而立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凝目沉思。诸葛亮雕塑的两边为苏童题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面正中是襄阳市已故著名书法家王树人写的“天下奇才”,两边为李铎题写的“志存高远,汉家遗风”。两侧墙壁上挂满了木刻,上面仍是历代文人为诸葛亮所作的文章,如晋李兴的《祭诸葛承相文》,晋习凿齿的《诸葛武侯故宅铭》以及明吴绶的《隆中书院记》等。
四进殿的东侧为铜鼓台和碑廊。西侧是娘娘殿,供奉的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紧挨着的就是三义殿。殿内刘关张塑像栩栩如生。三义殿的走廊两侧分别竖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枪,此外栏杆、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据介绍,这几处都是上世纪80年代增建。在三义殿内,还有两块碑为1932年蒋介石来隆中时所立。
三义殿前的静院轩内有棵桂花树,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时值初秋,桂花盛开,幽香袭人。
参观武侯祠,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祭文等。从后人的赞颂、祭奠和缅怀中,我们可以再次领略千古名相诸葛亮的雄才伟略,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对清人陈维周为何称他“三代下一人”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诸葛亮 (181~234)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诸......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