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皈寺
相传南宋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志定和尚到此,观察地势,见西南山的大龙溪、水龙溪两溪水浩大长流,东咸水溪流通至海,沙滩平坦,是为宝地,遂于此筑宇建寺。名为“五皈”,其意是常住要有“五戒三皈”。后来,沙陇人多,分为五片,称“五保”,故俗称之“五保寺”。据说明朝刚立,即洪武一年(1368),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兵败流落到此,为高姓建祠,步至寺,效文丞相登丘怀主。后来因七座沙丘环寺(今遗存最大沙丘“七头埔”),寺易名“七星寺”。故民谚云:“未有溪西地名,先有高姓;未有沙陇,先有五皈寺;未有东坡,先有秧质地。”又云:“潮邑皆知三高僧,禅农水建各齐能,大颠、大峰与志定,庄严国土利有情。”洪武十四年(1381),民念师恩,于寺前扩建奉安殿而敬奉之。清嘉庆庚申(1800),在寺后扩建毗卢遮那佛殿,置大钟鼓。乏资塑像,立碑记云:“以后大德绅耆善信,继愿妆释迦法自奉供。”咸丰丁巳(1857),寺塌,复建忘却志定祖师之金身,仅知剃发,便刻剃发真武帝像以奉(寺前玄帝庙今存),复寺名“五皈寺”。1927年,寺厝包被用为成立犁民协会之址。越载,寺宇部分损失。1943年,厝包被日寇拆去军用。1985年作公社化大食堂。1966年倒塌。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寺归僧人管理,释惟振法师进寺住持而重兴之。
寺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分二进,前座准提菩萨殿,后座大雄宝殿(主奉释迦、文殊、普贤,东奉观世音,西奉地藏王),殿前一拜亭(东设禄位,西置莲位),又有两厢,东为客堂、僧舍,西为祖师堂、僧舍。寺前自古建有玄天上帝庙,大门前灰埕十分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