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兴寺游览区
夫妻峰是太姥山的标志性景观。这座山峰被流水节理侵蚀出一条缝隙,顶端一高一低的两个石蛋,看上去就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从这里看,他们是相拥相抱,从另一角度看,则是背的姿势。罗汉峰,拔地顶天,前拥后赶,高低错落且秩序井然,扰如神龛上的罗汉,形象栩栩如生,体态欲飞欲舞,称为“十八罗汉岩”,又名“罗汉赶斋”。人们用“有文无理、有骨无肉、有筋无脉、有体无衣”来形容它。众多光头和尚躯干前倾,疾走如飞,或手柱禅杖、或双手合什,袈裟被山风刮起,衣袂飘然,风尘仆仆地,“赶”往白云寺用斋。这些释迦牟尼的弟子,半睁半闭着法眼,不顾一切艰难险阻,跨山越海,令人仰止而浩叹。要是有云雾轻飘、山岚飘动,仅见这些“罗汉”们,腾云驾雾,悠哉游哉,几多情趣,自是妙不可言。
国兴寺俗称下寺,始建于唐乾符年间四年(公元877年)。唐玄宗时,都督辛子言入闽赴任,船经东海,突遇风浪,幸得太姥山神示梦而获救,大为感激,绘图呈奏皇上。唐玄宗置图花萼楼,宣示靖王、宰辅,敕有司春秋致祭”。至乾符四年,僖宗敕建国兴寺于太姥山。寺院规模宏大,有360根石柱,柱础栏盾遍镂人物、鸟兽、花卉、明林祖恕《游太姥山记》写道:“寺创自祥符间,宫殿犹自瑰伟,壁嶂柱础,尽是玄晶。大可拟建章,丽可比祈年,而台沿宽拓,恐昆明太液不为过也”。明谢肇?J纂辑的《太姥山志》记载:“国兴寺建自乾符,遗址没蒿莱,石柱数十,纵横倾仆,唯中殿尚屹立。而石柱础栏盾,遍镂花卉物类。意当年宏丽,当不知黄金布地作如何供养也。”可以想象当年的国兴寺规模宏大,而且精雕细刻,十分瑰丽。遗憾的是该寺在宋淳佑甲辰年间(公元1244年)被大火烧毁。目前所看到的庙宇,属现代建筑,废墟上还竖立着七根大型石柱,四周还散卧着数以百计的石柱、石雕、石井、石槽、石刻等。国兴寺的兴废,前人无不感叹。“善绘名山辛子言,黄金布地始开元。如来不散诸天雨,谁向祗陀太子园。扰传金版署乾符,香积厨中长绿芜。石柱空留三百六,谁将绀碧监浮图。”
龙潭湖的水源自白龙潭,也就是“龙井”。龙潭湖面3000多平方米。水源充沛,湖水漫过溢洪坝,形成如珠似玉的水帘。背面的十八罗汉岩倒影湖中,波光粼粼,游人在坝顶的回廊漫步,如入仙景。每年的春夏两季,四周开满五色杜鹃,姹紫嫣红,更令人流连忘返。
观雾岗是观赏太姥山云雾自然景观的最佳位置。雾幻是太姥山四绝之一,太姥山面临东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一年中竟有120个雾日。这下面峡谷,直达平原、大海。“海上生云雾,云雾入峡谷。滔滔涌无声,险峰不可数。天地重浑沌,何处寻盘古?欲作神仙游,请君上太姥”。“迷茫兮烟涛,掩映兮岩阿。唯云海兮浩渺,益想见太姥之嵯峨。”变化莫测的云雾给太姥山增添了灵气和仙气。太姥山云雾有时如浩荡的海洋,波涛浪涌;有时又如纱似絮,飘飘幻幻,仿佛石在动、峰在移,让人飘飘欲仙,如痴如醉。
萨公岭,长约1.5公里。萨公即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海军之开创者。1919年来,他入阁北洋政府,任海军总长,次年兼代总理,1923年出任福建省长。1929年,他游览太姥山,有感于太姥山风景奇绝而道路陡险崎岖,便亲自募捐经费,倡修这条石级步游道,同时,还在山下秦屿镇建了一座四方楼、修了一条海堤,人们感念他,称这石径为“萨公岭”、四方楼为“萨公楼”、海堤为“萨公堤”。现在,萨公楼已毁,岭和堤尚在。沿着这条石径向上攀登,一会儿就到“涌翠亭”。“涌翠亭”建于1992年,由惠安籍旅港林钰锟夫妇捐建的。当时,这对夫妇在一片瓦寺,祈求太姥娘娘地保佑,如愿以偿,80年代末,俩人不辞千里迢迢,再度前来求神,并按景区规划要求,建盖了这座休息亭,因这里满波碧绿如浪,花事不断,一番风信一番新,故取名“涌翠亭”。
楞枷宝塔建于唐乾符年间,距今有1100多年,其名字是取之达摩祖师从印度带来的《楞伽经》。该塔为亭阁式石塔,七级八角实心结构,高8.5米,塔基豹脚座,基层刻有力士、花卉、神兽,各层均有佛龛,下层正中有铭文“楞伽宝塔”四字。据有关专家考证,唐代八角形塔,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因而更显得珍贵。该塔选址合理,游览时在各个山头均可看到;其造型别致,小巧玲珑,与高大的山体对比,显得十分协调,太姥山山体宏伟博大,所有建筑只能为它增雄,只能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而这座石塔却恰恰符合这一山水美学的规律,反映了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筑的高超艺术。据《太姥山志》记载,“顶上藏金炉、纵隙窥视,隐见其盖。拨以竹枝,铮铮作金响,亦唐时故物也”。石塔在清朝期间毁圯,于1986年重修复原,但唐时塔刹,却早已不知失落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