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故里风景区
该景点不仅自然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极佳,而且文化氛围浓厚,家家户户诵陶诗、习陶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二千八百余年的古村落。尽管朝代更迭,然而千百年来,渊明的文化遗迹、遗址、遗存、遗风,一直薪火相传。陶里冲·陶渊明第二故居白鹤山陶渊明古墓
陶渊明的第一故居遇火烧毁,于是他便迁到三里地外的陶里冲,建造“茅屋八九间”,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37岁时,母亲孟太夫人病故后,索居至47岁迁居星子县栗里,同在星子县的大伯住在一起。在60岁时贫病相加,自知不久人世,毅然返回故里,叶落归根,直至63岁病逝陶里冲。
陶渊明古墓
2004年8月,村民陶相红一天早上放牛吃草,早饭后,牛忽然不见了。在寻找中,发现牛在巴茅深处,当他牵牛时,突然发现巴茅林中有一个奇异现象,即巴茅中心带一块两平米处不长杂草。低头一看,原来地面露出麻石一角,是一块石碑。出土后,麻石现出“故陶公潜公之墓”几个大字,字迹若隐若现。经专家考证,确是真碑,目前在国内还尚属首次。古碑现身,鼓励了村民继续寻找史料和现场的物质文化。果然在穿越周围的各个山头后,发现了大量的古墓群,都是渊明五代以后的子孙。
婆婆地,陶母孟太夫人墓及尚书中证墓
婆婆地
是第一墓区(已开发三个墓区),如今一片竹园,有几十座古墓。其中陶母墓最值得关注。孟太夫人墓原本是最完整的,-前,孟母墓周围有三棵四人合抱的大古樟,“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然而-期间,林木被砍,连墓碑也荡然无存。有渊明九代孙尚书陶中证墓,碑文清晰。这是清朝时立的碑,碑文记述“渊明还迁陶里冲”字句,更具传真。尤其是墓碑头,很是有趣,雕刻的一个陶渊明骑着白鹤,手握酒壶,如醉如痴,神情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类似古墓有1217座,均登记编号。
路边陶文物展和文艺表演
凉棚桌上陈列的是一年来收集的各种文物:汉代网纹砖、晋代铜钱砖,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朝的陶瓷片,有的已作出了标识,有的还待进一步验证,如五脚香炉、手心石、东林佛经、石砚等……。从中也可以一窥陶文化的古老丰富。另外,这里民风淳朴,村民背诵陶诗陶文蔚然成风。村委会还编了一本《陶渊明诗文精选必读》,号召陶氏后裔和村民诵读,作为陶渊明文化的一种传承,学精神、学文化、学国学,每家陶氏家门头都有“五柳世家”、“五柳遗风”的家族标志。这里的村民说:“我们不但会喝酒,还会造酒,不但继承陶公的高尚思想品德,还要提高文化素质,不辱陶渊明的子孙”
路边陶·乌龟石·醉石
在上古时,尧帝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便称帝不禅,还对陶氏实行政治-。有一个叫陶佬的祖先,-南逃。动身时带着尧帝的塑像,说:“太公,我们要南边逃难了,在什么地方落户,你给我们一个示意,如果可以,箩绳就断。”当他们一家逃到乌龟石时,突然八根箩绳都断了,从此,陶佬在此落户,男耕女织,繁衍后代。于是乌龟石就成了陶氏在德安的发祥地。解放后,灵龟不好听改成谐音:林居。
陶渊明生性嗜酒,每饮必醉,他沿着小溪而行,行至乌龟石,酒力倍增,朦胧中忽见龟前一块两丈余的赤石横卧溪边,溪中有潭,潭水清彻见底,溪边有一棵大古樟,档风蔽日,于是陶公每醉必眠石上。后人为怀念他便称“渊明醉石”,醉石近村傍溪,足以可信,可见诗人浪漫的情怀。
古驿道·丁家桥
古驿道从南向北的古道穿越全村,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曾任八州总督,江州司马,修国道直达第一故居凹里陶家大院。
丁家石拱桥,宋代以前的叫丁家桥(丁柴桑故居在附近)。象这样的桥在四里溪流上就架起了七座石拱桥,五座平板桥,共有12座桥。其中完好无损的有五座,有两座毁损仍有残迹。一条小溪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座桥。
牛眠地·第一故居
此地原来有三座井,五棵大柳树,(《五柳先生传》的原型)五柳就是陶公的五个儿子。陶家大院是一个300余户的望族,人丁兴旺,仅石碾就有17座,石磨有多个,现在还一个石碾残留;
桃花洞
桃花洞在长山脚下,因为这山上从古至今遍山盛开野桃花,历代砍不绝,常年花不败,每年春天,山上是姹紫嫣红。山脚下就是洞,称之为“桃源洞”,洞高不深,横深不可测,据传陶渊明少年时代,每逢盛夏便呼朋唤友来洞里乘凉,弃官回乡也在此约友叙谈,在石上对奕。在洞前方50米处,就是官保堰,这是陶侃在为官时用官银修建的,保住下面数千亩良田灌溉。据记载,官保堰当年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古时远载货物的船只,川流不息,向外运出矿产,是一片商贸繁荣景象。陶渊明弃官归田时,从鄱湖进入德安敷阳河(《九江府志》)沿博阳河而上过柴桑山,进入蔡家河而入官保堰,抵达故居牛眠地。
陶渊明 (365~427)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别名陶元亮,陶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最喜欢的花是菊花,他也是田园诗派创始人,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纵情山水,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