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扁鹊庙
至元五年(1268年)《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记:“汉唐以来,像而祀之旧矣,五季之未,数经残记。周显健中安-节度使陈思让为重修之,是时碑刻已有王称”。清康熙七年(1668年)《内丘县志》记:“鹊山庙在鹊山下,汉唐已有之,-不详始建,宋仁宗玺封神应王,元学士王鹗,明谕德谢迁有记,三月初旬,来祀者方千里,历代诗文不可胜记”。据庙内现藏碑刻记载:在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修其房廊,“光华四出”;复经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修缮后,“重檐密庑,森然如翼,巍然可观”;金明昌元年(1190年),内丘县令赵实率众监修后画檐雕梁,所以称之“其庙自古以来未有似今完备者哉”。逾数十载,又一场劫难火焚,荡然无存。大蒙古国国朝龙兴癸未岁(1223年),节度副使苏仲毅然昌率重葺旧基,
元提点太医颜天翼纠材募工,重修之,后经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历六年(1587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天启元年(1621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等修缮。从以上历代重修碑文中可了解到:扁鹊庙的每次修葺、重建、修缮大都是由官方牵头来完成的。
建筑特点
扁鹊庙群总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由扁鹊殿、后土殷、玉皇殿、三霄殿、百子殿、药王庙、山门、献殿、回生桥、桥楼、碑楼、三清楼阁、道士院等2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总体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是北方典型的道教庙群。屋顶类型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卷棚顶等。
由这些屋顶类型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说明古代工匠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庙群形制的特点:四周群山环绕,诸殿坐落其中,庙前河水涓涓,地势逐渐加高,依山随势建筑,轴线对称分布,景致独具特色,实属风水宝地。总体建筑以天(玉皇)、地(后土)、人(扁鹊)三才者布局,其中三大殿为整个庙群的主体,配殿建筑与主体建筑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形成格局,乃一方胜地。古时,帝臣官宦、文人骚客、隐人居士、善男信女,莅此揽胜观光,朝山祭圣。又为这里留下了众多得诗碣、碑文、石刻等文物古迹。扁鹊殿为该庙群的主体建筑之一,属大式建筑,是祭祀扁鹊之处所。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1。1米,面阔七间,长21。78米,进深三间,宽9。94米,占地面积426平方米。系单檐布瓦九脊歇山顶,柱网布局采用减柱、移柱并用,扩大殿内空间。四周斗拱44攒,单材12。5、足材18厘米,为五铺作双下昂里抄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六椽前后对搭牵用四柱,彻上露明造,无施叉手,托脚、各节点均施攀间拱及驼墩支垫,经修缮后仍保留元代的建筑风格。
据明万历六年《重修鹊山庙记》碑载:“……是故由周而来,历二干载矣,人之骏奔,而俎豆者……”。说明祭祀扁鹊的活动久远。既然有祭祀活动,那么最起码要有祭祀的场所,所以祭祀的场所也可能是一座不成型的小庙,也许原庙的建筑开始较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其崇敬程度的升级,其庙逐渐变大。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来看:西汉以前以高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是宫殿、都城及礼制建筑;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直至消失,木结构建筑兴起,主要建筑出现寺庙等建筑。可见原来的小庙只不过是现存建筑的雏形,扁鹊殿的成型建筑年代在汉或早于汉。为何建筑年代如此久远,可现存的建筑竟为元代建筑风格呢?该殿千余年来,风剥雨蚀,饱经沧桑,在历史上曾毁于兵燹、或人为的破坏等,保存至今实为不易。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人们对扁鹊其人、其庙的追崇、钦佩程度,也充分体现出该殿的名望和价值。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元朝初年,其殿现存的大木构件也多为元代。在1997年落架大修清理该殿基础时,竟发现原基址比现存的基础要大一圈,四周各外沿1米左右。说明现存大殿是元初在火焚后的废墟上重建的。可证实在元代前该殿四周确带房廊,这样正好和历代碑文记载相吻合。
整个庙群是以扁鹊殿为起点,增设了具有道教色彩的庙宇,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道教庙群。可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仅存无几。
近年来,通过多种集资渠道,对现存的扁鹊殿、后土前殿、后土总司殿、药王庙、广生殿、山门、回生桥、玉皇殿等古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各种建筑和谐相融,与历代官吏,名人题写的诗碣、碑文及九龙石柏、扁鹊墓地等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也折射出自建庙至历代修庙的沧桑历史。
全国各地扁鹊庙有之,唯属内丘扁鹊庙创建年代最早,影响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来此观光旅游,朝拜医祖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庙会期间,更是人山人海。近年美国友人、日本学者、新加坡道教协会、中华医学会、北京、济南、邯郸、太原、安阳等地的人们都慕名前来,踏赴寻旧访古之路,瞻仰扁鹊神容、玲听美丽传说、饱览鹊山胜景、追寻神医足迹、探索有关医术,……,真可谓:“磊磊山形千古仰,巍巍庙貌四方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