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道拐抗战公路
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24道拐抗战公路关隘在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是史迪威公路的标识路段,起点于大水沟,盘旋于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斜坡上。
24道拐公路设计精巧,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至鸦关关口,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有24道拐,因此,称24道拐,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从关下仰望,如巨龙欲飞;在飞上俯瞰,似蛟龙逍游下山。在晴隆山观景台看24道拐,若是有雾,一层薄雾在山腰飘浮,24道拐像巨龙在雾中舞动,奇妙无穷,给人惊叹之感。
24道拐关隘古代叫鸦关,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昔日鸦关:“满目青磷夜聚,元猿昼啼失所,哀鸿尽瘁招徕,于是渐获宁宇。”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鸦关之雄险,明清有诗吟诵:“鸟道从空辟,云接接汉通。摧毁林警犬吠,入夜照途穷。著树花成冻,连村火失红。杖游梅?蛏希?贞问?压ぁ保弧傲嘘?甯吒┩蛏剑?瓶找痘?硖慵琛R晃?惺∫鹿诘兀?闶切弁妓?抗亍J拐呦味魍ū钡溃?欣煞上?ㄈ郝?F?]驭无人说,何用长缨过此间”。
从前,这里是蜿蜒的古驿道,大树参天。相传东汉名将寿亭候马援佐南征行于此地,时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战马以蹄刮土,涌出一股清泉,饮之,人马渴解。后来在涌泉旁边建一庙宇,称“涌泉寺”,外设茶亭,供路人游人小憩。寺内供奉寿亭候像,像下有饮马池,前贤撰有碑记题曰:“甘泉”。寺旁山麓石上刻“甘泉胜迹”,“云陵山色”,“鸟道千重”摩崖石刻。
24道拐抗战公路由贵州省路政局(局长马怀冲,字明亮,晴隆人)于1928年1月派贾善祥带队由黄果树至盘县初勘。之后,又派工程师周岳山领队复勘设计,并动工修建。工程异常艰险,用手锤、钢钎、钻子开山凿石,由于工具十分简陋,时值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其间24道拐公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直至1936年9月才竣工通车。
抗战期间,日军-了海空运输线,滇黔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运输通道,是运输抗战物资的“生命线”。24道拐公路是这条运输线上的必经险关,弯急路窄,经常堵车,车祸频繁。为保障中国和美军每天三千多辆运输车在三个月内将450万吨国际援华物资顺利运到抗战前线,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服务部驻晴隆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队”,由美军工兵技术人员设计,美军驻沙子岭蒋坝营(吴家大院)“1880”工兵营于1942年会同晴隆县各族千余民工对24道拐公路进行改弯、扣宽路面、加固路基等项工程改造。晴隆民工自带粮食有饮具,露宿荒山野岭,用手锤、钻子日夜施工。24道拐公路改造竣工后,保障了45万吨国际援华抗战物资顺利达到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的顺利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改造后的24道拐公路是中美人民在第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友谱像征,成为中美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桥梁。
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24道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中外,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饱览24道拐奇以观。
近年来,在24道拐隆重举行过: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走抗战路”,第二届“泛珠三角”汽车集结赛(贵州分站暨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段24道拐汽车爬坡赛),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等多项重大活动,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频道、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2007年8月25日又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重庆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福建东南台、浙江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香港美洲卫视、阳光卫视等全国18家主流电视台“聚集”24道拐。目前,晴隆县正在积极做好有关24道拐的资料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恢复涌泉寺、饮马池等景点,将24道拐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