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故居
刘国钧故居座落在他的衣胞之地生祠镇,与岳王庙相邻。
走近古色古香的门楼,刘海粟先生的手迹“弘毅园”三字道劲有力。刘国钧故居由旧居、善余厅、敬修堂和新建的国钧堂组成。整座建筑既有回廊相连,又有天井相隔,几井几楼,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大门左侧的旧居,泥砖青瓦,苔藓斑驳,低矮的瓦房里,一张旧竹床,一架纺车,一部织布机仿佛一本尘封的清苦勤俭的教科书,在静静地叙说着刘国钧先生这位中国民族工业骄子的艰辛而辉煌的创业史。
旧居的墙上挂着一条幅,发人深省。“问我平生少时苦,一生学费钱八百。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半生事业万人功,富就安乐不忘贫。”
步出旧居,穿过前院回廊便进入意为“敬业修身”的“敬修堂”。这是刘国钧先生一生恪守的为人准则。肃穆的敬修堂里挂着刘国钧先生及其家人的照片。刘国钧先生15岁就从生祠小镇出发闯天下,晚年他又荣归故里,似乎画了一个圆,但刘国钧先生在50年中情牵故乡,多次捐资兴办教育、疏浚圩港、修建岳庙。敬修堂里有一帧刘国钧先生端坐书房的照片,其身后挂了一幅由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徐悲鸿创作的《马》,画中的马不是奔马,而是一匹低头饮水之马,正是刘国钧先生饮水思源之情的寄寓,这饮水思源之美德一直延续到他的后人身上。他的女儿刘璧如女士每每回乡扫墓或回归故里,总要倾囊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如建校办学,兴办工业,发展三产等。
出敬修堂,穿过树影婆娑的回廊向前,便到了善余厅。客厅正中悬挂着“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字联,是依照他的手迹而写,非常醒目。此厅得名于民国年间刘国钧先生曾在家乡创办善余染织厂,“善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这里面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本来此布厂叫善余布厂,但刘国钧先生在“善余”后面加了个“恒”字,以追思当年他母亲对他的教育。记得15岁的他要出门闯天下,母亲就比划着自己的纺织动作送给儿子一个“恒”字,她说:“没有恒心,这一团棉花怎能变成一根根纱,一根根纱又怎能变成一匹匹布呢?”从此,他记住了母亲的教诲,并自撰了一幅字联自勉:“日日行,不怕千里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事万事。”如今,善余厅已成为客人吟联品意的厅堂,厅内布置着名人字画,雅致清新。
从善余厅步出到厅园,园内春兰秋桂,绿意葱茏,花红飘香,刘国钧先生后人栽种的香橼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高枝触檐,两株白玉兰煞是惹眼,生长茂盛,树冠直指苍穹。花季一到,幽香四溢,满枝“白玉”,晶莹剔透,仿佛向人们展示着刘国钧先生的高洁品格。自善余厅穿越两侧厢房可抵达故居西南一侧的陈列室。陈列室以照片和实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刘国钧先生这位著名实业家和爱国人士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四周的橱窗内以翔实的史料记录了他的创业历程,墙上高挂着陆定一、胡子昂、刘靖基等历任领导同志的题词,饱含着对他的敬仰、怀念之情。睹物思人,当年刘国钧先生为了和日商竞争,首开了中国生产丝绒和灯芯绒的先河,还创下了令日商大为恼火的名牌商品。1950年春,全国刚解放不久,思乡爱国心切的刘国钧先生又冲破重重阻挠,毅然从香港返回祖国大陆,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的高尚情怀长存人间。
出陈列室东行数十米,便是新世纪落成不久的“国钧堂”。国钧堂正中置着重18吨,高3.5米的刘国钧先生汉白玉雕坐像,其慈眉善目,温和友善,正眺望着他终生思念热爱的故土。雕像上方是陆定一题写的“慎爱勤诚”。这4个字金光熠熠,正是对刘国钧先生的恰当的评价。刘国钧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岳飞,他始终认为是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他的事业从成功走向辉煌,所以他和他的后人四修岳庙。刘国钧先生思乡爱国的故事一直在靖江人民中间流传,并深得仰慕。其子女对家乡的建设也十分关心,捐资建设图书馆、生祠中学,设立刘国钧先生奖学基金等等,在家乡传为美谈。
刘国钧先生一生从一个奔牛镇的学徒到富商,然后再从富商到一个敢于与日商竞争的民族工业骄子,再成长为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江苏省副省长,正是由于他“善余恒”,正是由于他“弘毅”、“敬修”,正是由于他爱国爱家乡。刘国钧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国钧 (1887~1978) 刘国钧(1899.11.15-1980.6.27) 字衡如,江苏南京人。著名图书馆学家。 1920年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从事图书馆工作。1922年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系、图书馆专科学院及研究院学习,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29年至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1930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