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到虎门调停桂军与东莞民军冲突,一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不幸被乱枪击中身亡,时年三十五岁。孙中山闻讯自上海南下,曾非常感伤地说:“吾尝言张静江有文无武,陈英士有武无文,若朱执信者可谓兼之矣,今桂系虽已驱逐,得一广东不足以偿朱执信之死,我们付出之代价太大,痛哉!”朱执信出殡之日,孙中山亲临执绋,潸然下泪;胡汉民等亦不胜悲悼,白马素车,极一时之荣哀!
孙中山亲临执绋
胡汉民有哭执信诗,诗云:“岂徒风谊兼师友,屡共艰虞识性情。关塞归魂秋黯淡,河梁携手语分明。盗犹憎主谁之过,人尽思君死太轻。哀语追摹终不是,铸金宁得似平生。”
胡汉民自一九○五年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辅佐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一直至一九二五年孙中山逝世前后二十一年中,追随孙先生,参与决策,精诚无间。孙中山的许多重要文稿多由胡汉民执笔,孙、胡二人在艰苦岁月中共同奋斗,相濡以沫所形成的密切关系是十分稳固而持久的。尽管胡汉民常书生意气、固执己见,甚至与孙中山发生过多次争执,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总是遵从孙中山,或站在孙中山一边,孙中山曾对人说:“余与汉民论事,往往多所争持,然余从汉民者十之八九,汉民必须从余者十之一二。”尽管在孙中山晚年他们对一些重要问题有了认识上的分歧,但胡汉民仍一如既往地追随孙中山,而中山先生也始终信任、重用胡汉民。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二日胡汉民因脑溢血在广州锸园病故,终年仅五十七岁。南京国民政府悼胡汉民的挽联是:乾坤正气,党国元勋,伟业赞共和,心力卅年匡大局;道德恭持,文章经世,精神迥同侪,英灵万里护中枢。
《孙中山的左右手:朱执信与胡汉民》一书之作者之一汪希文,与朱执信有有姑表之亲,朱执信的母亲,是汪希文的姑母,而朱执信虽比汪希文大五岁,但童年同在沈孝芬先生书塾读书,共笔砚者有年。自幼同窗,长又相从,共事于革命工作者十余年,因此对于朱执信的一切,知之甚深。汪希文说:“朱执信比精卫先生少两岁,以辈数论,他与精卫虽是舅甥,以年岁论,若兄弟手足而已。”而汪希文又是汪精卫的侄儿,这双重的关系,使得汪希文是写朱执信传的不二人选,他说:“虽然全凭记忆,拉杂成篇,但文内一事一物,皆为有关此一革命先烈之最真实史料。”
汪希文流落香港
汪希文,号子申,是汪兆镛之子,汪精卫的胞侄。汪希文生于光绪十六年九月初六日(一八九○年十月十九日),只比汪精卫小七岁而已。
汪希文是国民党元老古应芬的高足,一九一七年,护法之役,孙中山在粤称大元帅,汪希文在内政部为签事(居正、叶夏声分任部长、次长)。
汪希文在抗战前,不过曾任广东番禺县长,后来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简任秘书、汪伪政府时任行政院参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粮食局长,又调社会福利局局长,再调浙江省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论官阶不过简任一级。
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他也是命理学家,于当时的术数界颇负盛名。汪希文于迟暮之年,而尤需卖文为活;以他的诗书传家,竟效君平卖卜,我们可以体味到他晚景的孤寂凄凉,与生活的清苦艰窘。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药自杀于香港沙田万佛寺。
《孙中山的左右手:朱执信与胡汉民》一书的另外一位作者是张叔俦。张叔俦(一八九七~一九六二),广东番禺人。他的父亲张德瀛,字采珊,号清音堂。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举人。长于诗词,亦能绘画,尤长于画梅。著有《耕烟词》五卷、《词征》六卷。
张德瀛曾为胡汉民的老师,胡汉民在《耕烟词》序云:“汉民仅八岁时,从师受业句读,其后格于人事,不复能获文学之教于师门,每展遗编,未尝不引以为憾。”胡汉民工书能诗,著有《不匮室诗钞》。
张叔俦与胡汉民及其兄清瑞先生,均为同学,张叔俦是三、四十年代的诗词家,曾写过不少诗词在当时的广东日报《岭雅》副刊上发表。如〈得不匮室主人来书赋答〉及〈梅子黄时雨 ?听雨〉等。他与黄咏雩也常有诗词唱和,在雅集中切磋诗艺。
一九四七年他与黎季裴、张荫庭、黎泽贻、胡隋斋、刘伯端、冼玉清、张瑞京、张纫诗等在北园宴集,赋诗唱酬。一九四八年仲冬他与黄咏雩、黎六禾、胡伯孝、朱庸斋、黄耀?、张纫诗、许菊初,填词与和答,黄咏雩填一阕〈摸鱼子〉,咏木棉絮。他们又同作〈梅子黄时雨〉词。一九五七年黄咏雩与他离别九年相见,听说张叔俦拟去南洋,互相倚声叙别,次韵和答,情谊深厚。
汪希文与张叔俦两位作者写朱执信及胡汉民,都有其近身的观察,较之他人所写的,当有更珍贵的史料。而这些长文当年仅发表于香港《春秋》杂志,汪希文的〈忆胡展堂(汉民)先生〉一文,则是发表于香港《天文台》报纸上。
从未结集出版过,因此知者甚少。笔者鉴于其资料之可贵,乃重新打字校对,合为一书。另补上〈辑四:粤事忆旧谈〉,有四篇文?分别是〈粤事忆旧谈之一:陈炯明、胡汉民、朱执信〉、〈粤事忆旧谈之二:陈炯明讨袁,江霞公受累!〉、〈粤事忆旧谈之三:龙济光怎样逼走陈炯明?〉、〈粤事忆旧谈之四:民九年前光怪陆离的粤局〉,使其对当年诸事之颠末,有其脉络可循,当有助于对其整个历史背景的了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