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读经济。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一九○五年七月他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和汪精卫、胡汉民先后任评议部评议员。自是追随孙中山,为革命效力。
与霞公同在香港的高伯雨说道:“江虾在香港避难时,生活仍然多采多姿,因为他是大名流,交游满天下,慕虚荣的人都赶着和他相识。有什么庆典、雅集,人们都请他参加,往往把他和张一安排在上座,以‘德高望重论。记得是中国文化协进会有一次不知开什么会议,他应人家之请站起来讲话,讲话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只记得他把他的女婿汪希文大骂了一顿,骂汪希文既然要请他去投奔汪精卫,为什么不把你死了的老子搬去南京安葬云云。(汪希文的父亲汪兆镛,死于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一日,他是汪精卫的长兄。)同桌某君低声对我说,江虾骂女婿‘正义凛然,重庆方面已赠他港币一万元,聊可卒岁矣。”
南海十三郎名噪一时
一九四二年年底,霞公回广州的太史第。抗战胜利后,他在广州还是安然无恙,只是年岁已大,又患了偏枯之病,当然没有从前的豪气。一九四九年以后,霞公仍居广州太史第,初时没有人注意到他,一九五一年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于广州六榕寺失足,由是瘫痪,入荔湾区黎铎医院。是年广东土改,南海农民追索“逃亡地主”,至医院强行以箩筐抬返乡里,准备对其进行批斗,霞公瞑目不语,一度绝食,历四十一日而终。
江霞公之十三子江誉槿(一九○九~一九八四),又名江誉球,别字江枫,艺名南海十三郎。早年就读广州河南南武中学,因顽皮闹事而被逐出校。在香港大学习医时,为爱情而中途离港追随女友到上海,适逢“一?二八”事变而不能回港,无法完成学业。
他是三十年代名驰省港的年轻编剧家,为粤剧红伶薛觉先编写了《心声泪影》,名噪一时。他的代表作还有《女儿香》、《燕归人未还》、《李香君》、《幽香冷处浓》、《璇宫艳史》等。南海十三郎恃才傲物,创做事业如日方中时,却遭逢爱情和事业的打击,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处流浪,最后一九八四年在青山医院病逝。他的生平事迹广为流传,最初被杜国威改编成为舞台剧,并在香港主演,由谢君豪饰演。
由于这套舞台剧非常受欢迎,所以后来被改编成为电影,由相同的演员担纲演出。后来再改编成为电视剧,于亚洲电视播映,并由林韦辰扮演。三种不同的影剧对他的生平有不同的演绎,亦带给观众南海十三郎的不同面貌。
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他也是命理学家,于当时的术数界颇负盛名。紫微斗数可说是混合了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统计学以及论理学,参考普通的常识再加上长时间的体验而成的一种学问。
它设计的原理便是利用天上的北斗星群(属阴,主星为紫微)、南斗星群(属阳,主星为天府)、紫微垣群星及其他的杂星为经,以先天八卦化合在后天八卦之内,配合以纳音五行为纬,定局布星,用以预测人一生的际遇与祸福;利用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当时群星的相对应位置,来研究它们相互间的感应关系,进而推断出人生旅途上的种种事件,以达趋吉避凶的最终目的。汪希文于迟暮之年,而尤需卖文为活;以他的诗书传家,竟效君平卖卜,我们可以体味到他晚景的孤寂凄凉,与生活的清苦艰窘。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汪希文在香港《天文台报》发表〈纪文已死吾犹生〉一文,记录了自己的命造。他说:“我今年七十岁,现仍行癸巳运,今年太岁是己亥,己亥与癸巳,是天克地冲,老早我认为今年该死,但不过四季多病而已,是否腊月可以寿终正寝,只有‘天晓得!幸而乃是太岁克冲大运,不是大运犯太岁,灾咎可望减轻,如能交到明年农历正月立春节,则以后尚有四年好运,或者因我文字债欠得太多,上天要我还清债务,不容我早日息劳也。
书至此,不能无感,因口占两句云:‘海滨寄迹苦岑寂,犹是尘劳未了身可慨也哉!”四十六天后,也就是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药自杀于香港沙田万佛寺。据他四兄说:“舍弟重要心理有二:一、笃信命理,以为今年必死,与其受病痛之缠绵,不如早求解脱。二、有自尊心。不欲启齿求人,不欲累及亲朋。以此两点交织于心,故有此项处置。”
广东革命无役不与
在孙中山的手下最得力的助手,早期就是朱执信、胡汉民、汪精卫这三个人。就如同作者汪希文所说:孙先生在世时,最推重胡汉民与汪精卫,胡汪二氏常能左右孙中山之行动与主张,偶然发生某项问题,孙中山拟出一项处置办法,若胡汪均表示同意,便即施行,倘胡汪二氏未同意,或另有不同的主张,孙中山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从胡汪,此为司空见惯之事。由是党中有一部分同志,每谓胡汪乃是“太上总理”。而朱执信是汪精卫之外甥,比汪年轻两岁,他更厉害,当时在党内,若他同意孙中山之主张,或是另有折衷办法,结论是孙中山及胡汪又每能接纳朱执信之意见。因此朱执信当年又有“太上上总理”之称。
光绪三十年(一九○四)朱执信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读经济。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一九○五年七月他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和汪精卫、胡汉民先后任评议部评议员。自是追随孙中山,为革命效力,举凡丁未(一九○七)广州巡防营之役、庚戌(一九一○)广州新军之役、辛亥(一九一一)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后粤省之光复,民初定鼎,讨袁、护法,直至粤军还乡驱桂在虎门遇害,凡有关广东之革命运动,几无役不与。且临事不避艰险,事后不争名位,不计毁誉,极受孙中山之倚重。党人重其志节,致有“革命圣人”之称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