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山景致秀丽,爬过一次就会上瘾,但是在登高山前,学会7件事才能保命。
1.确实做好高度适应
到了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压力降低,人体可利用的氧气量不够,会造成身体不舒服,这就是高山病。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登高山时最常见的病症,发生概率高达36%,患者会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没胃口、疲惫虚弱、睡眠困难等。另外,有0.5~1%的人可能会出现高海拔脑水肿(走路不稳、意识改变或神智状态改变)或高海拔肺水肿(嘴唇、鼻子无血色,出现气喘哮鸣声、呼吸困难、胸闷、咳血、心跳及呼吸加快),都有可能致命。
想要预防高山病,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吃药预防,二是妥善安排登山行程来做好高度适应。
“快速上升高度、目的地过高(尤其是夜晚停留时睡觉的高度)、曾经发生过高山症,都会增加发生高山症的机会,”攀登过70座百岳、目前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高海拔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的急诊专科医师王士豪表示,曾经发生过高海拔肺水肿的人,如果上山前没有先服用药物,如:冠达悦欧乐锭(Nifedipine OROS)及丹木斯(Acetazolamide)预防,再发作的机会高达60%,而上山前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也会增加高海拔肺水肿的机会。
如果不想吃药,登山时间也比较充裕,则可放慢上升速度、先在中海拔地区过夜,例如登玉山前先在塔塔加过夜、登雪山时住宿武陵农场或七卡山庄、登奇莱山或合欢山前先住清境农场或松雪楼,多喝水、避免饮酒,即可慢慢适应高度。
中华民国山岳协会理事长何中达表示,登山时每天爬升高度最好控制在600~800米,只要做好高度适应,就能降低高山症发生概率。
2.随身携带雨衣、保暖衣物
很多人都知道严重的高山症会致命,却忽略“失温”的可怕。
“穿错衣物上山很危险,”高山向导尼克表示,登山时要穿透气排汗的机能衣,如果内层穿棉质衣物,外层又只是一般的防风外套,水汽排不出去,一流汗就全身湿透,很容易失温。他提醒,衣服湿了必须尽快换上备用衣物,继续穿着湿衣服会更冷。
失温有多危险?根据“瑞士失温分级系统”,体温降到摄氏35度时会严重颤抖,但意识还清楚;一旦降到32度时则意识模糊、停止颤抖、逐渐走向死亡了。
为了避免失温,就算只是轻装攻顶,背包里也应该携带下列物品:风雨衣、备用保暖衣物(用双层塑料袋包起来防水)、头灯或手电筒、粮食、水。有些人会嫌带雨衣、备用衣物很重,但这些都是预防失温的法宝,“很有可能爬了十次山都用不到,但只要用到一次就是救你一命,”王士豪说。
3.慢性病患在登山前 应先咨询医师,调整用药
得到医师同意且充分准备后,慢性病患是可以登山的。例如轻度高血压且近几个月都控制良好者、稳定且轻度心脏衰竭患者可以爬山(但仍有可能会突发严重的心律不整),中、重度或不稳定者则应避免。
王士豪曾在玉山的排云山庄碰过有山友装了6支心脏支架,“风险非常高,像是在赌博!”他说,缺氧、低温及劳动会让心绞痛的概率增高,如果在平地就经常使用硝化甘油的人,不建议再去爬高山,因为高山上氧气稀薄,会让心脏负担变大,心绞痛、心脏缺氧的情况也会更严重,甚至发生猝死。
慢性患者之所以登高山前要先咨询医师,是因为药量有时需要调整。王士豪曾经带一名84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登玉山,患者一路上频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用量也加倍。
他提醒,慢性病患者登山时一定要携带药物,在山上要送医很困难,一旦不舒服,就要趁症状还轻微的时候赶紧处置、用药,让症状缓解。
4.小步慢慢走,行进间不要喝太多水
抽筋不一定是没热身,跨太大步、喝太多水也会害你抽筋。“脚步小、走得稳,比跨大步、走得快重要,”何中达表示,没经验的登山者经常会仗着一开始体力好,上坡跨大步、走很快,这样不但容易累,也容易抽筋,他自己通常都是慢慢走,却可以连走10几个小时。
行进间不妨趁小休息时吃行动粮、随时补充热量,若等到肚子饿了再吃,体力没办法及时恢复;但水分的摄取则要注意,行进间不宜喝太多水,因为大量流汗再喝水,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不平衡而抽筋。
“多喝水对预防高山症有帮助,但行进间喝太多水容易抽筋,所以喝水时机要调配,”王士豪说,一般登山时,一天约需要喝2~3升的水,早上出发前可先喝700~800cc,行进间少喝,等大休息或抵达营地后,再慢慢把水分喝足。
5.登山前练深蹲、慢跑、爬郊山锻炼体能
登高山前的一、两个月,就该开始锻炼体能了。尼克表示,登山时会使用到的肌肉群偏重在大腿、小腿,建议练习深蹲,把大腿的肌肉群练起来,下坡时也比较不伤膝盖;还要靠慢跑训练肺活量,至少要训练到可轻松跑完3公里。
如果膝盖不好,登山时可以穿戴护膝、使用两支登山杖辅助,可以稍微减轻膝盖的压力,也能避免抽筋。
原本就有跑步等运动习惯的人,登高山时未必比较吃香,因为登山时需要的肌耐力比在平地跑步时更强。因此,除了深蹲与慢跑,爬楼梯(下楼改乘电梯)、爬郊山也是不错的肌耐力训练。
“循序渐进、把体能调适好,爬山时就不会很累很喘,还有余裕能欣赏沿途的风景,”何中达说,把体能锻炼好才能享受高山之美,爬完后还想再爬下一座山。
6.和队友一起走,不要独攀
“独自攀登,发生山难的概率很高,”尼克指出,山难有70~80%都是在独攀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爬山时结伴同行很重要。
登山时,只要队伍拉太长,人就有可能走丢,尤其下山时如果天候不佳、云雾浓,稍不注意就容易走到岔路。何中达说,去年有几名马拉松好手去爬雪山,其中一位从主峰独自下山时不慎走错路、往志佳阳大山的方向冲,后来是靠着手表上的GPS定位求救的。
7.手机开飞航模式较省电,求救却没讯号时拨打112
高山上的手机收讯不如平地好,有时候云雾也会让讯号不稳。如果遇到危急情况,手机却没讯号时,可试试看拨打紧急求救电话112,不过,最保险的还是自行携带无线电(事先查好登山口检查哨及警察局使用的频道)及卫星电话。
何中达表示,如果讯号时有时无,改传简讯会比拨电话好,因为手机只要一抓到讯号就能把简讯发送出去。
高山气温低,电池耗电也快,这时先将手机转为飞航模式或关机,电量可以支撑较久。根据尼克的经验,手机如果开飞航模式,电量可以撑3天,若是一般模式,电池1天就没电了。他也建议登山前可先向国家公园查询哪边有讯号点,到有讯号的地方再打开手机就好。
-----------
高山分级表
低于海拔3000米的山称为中级山,高于3000米则是百岳级高山。
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正在研拟将高山分为6级,
希望民众衡量体力与登山经验再上山。
一般季节
A级:2~3天。不需攀爬技术,路径明确。例如:玉山、雪山、嘉明湖等大众路线。
B级:4~5天,天数比A级山多一、两天。较无明显步道。例如:南湖大山、奇莱山。
C级:5天以上的纵走路线。例如:大小剑山。
C+:纵走且需要用到攀爬及垂降技术。例如:雪山圣棱线、中央尖山等。
雪季
D级:有条件开放的路线。
E级:暂停开放的路线。
资料来源: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高山向导尼克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