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我在网上加入了台湾野外登山协会,计划第一站是雪山的主峰、东峰。而当时根本不清楚台湾登山的实际情况,只有一只业余的、用旧了的登山包。
记得那时,带着几分热血与冲动,见了本次雪山登山领队,一位登山三十几年的老手。领队见了我,斜眼问道:“平时除了背书包上学,有负重练习吗?”我支支吾吾地回应:“有……嗯,没有……”。毕竟实力这种东西靠谎言是隐藏不住的。
成功登顶十五座山
领队拿出来一份地图,开始若无旁人地讲起来:“什么是百岳”、“如何攀登百岳大山”、“登山遇见突发情况怎么办”……我边听边冒冷汗,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领队眯着眼睛看着我。“不行就算了,下次吧!”领队有点不耐烦。我低头耷脑:“嗯嗯,那我……”当下来时的冲动已经荡然无存,想快点逃了。“好吧,把登山钱交了再走!”领队转过身,留下这么一句话。
就这样,我跟着新北市野外登山协会踏上了第一次台湾登山之旅,也是自己百岳登山之旅的开始。台湾登山运动从70年代兴起至今,已经有比较完备的登山路线、山屋设施、山地救援、领队带团等方案和固定的申请程序。在11月末到1月初,我从攀登第一座百岳雪山东峰,到百岳志佳阳大山,经历了无数次陡上陡下、攀岩、绳降、溯溪……前后成功登顶十五座百岳大山。
作为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校园生活里,欠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即使有了网络便利的今天,看起来“足不出户观天下”,实际上收获的绝大多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教育、学习,归根究柢都是一种体验。而体验了十几年的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能够靠实践来检验它们正确与否的机会并不多。换句话说:学以致用,才是学生的本分。
台湾 我终于来了
来到台湾辅仁大学交换学习,我常思考:除了在校园里接触台湾人,还有别的角度与方法吗?登山,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方法来了解真实的台湾。
登山,是了解真实台湾、了解台湾人的好角度、好方法。台湾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山地占了其中的七成以上。台湾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单单是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山就有268座,其中最有名气的100座统称为“百岳”。
走进百岳大山,台湾的真实面貌映入眼帘。最真实的一草一木一石,花鸟虫鱼,山里热情淳朴的原住民朋友,我不禁忘情大喊:“台湾,我终于来了!”而后极目远眺,苍山翠岭,云海云瀑,辽阔的太平洋,恨不得自己马上变成一只自由自在的飞翔鸟。
“台湾最好的人在百岳大山里。”忘了从哪听到的这句话,但一路上所遇见形形色色的台湾人,一次次印证了这句话。我观察发现,这些常年登山的山友,他们年龄通常在五十岁左右,有稳定的事业,如工程师,律师,大学教师,公务员,企业家等。
负伤下山宝贵经验
一路上与他们除了交流登山与户外运动,最多的话题就是:“今天的台湾怎么了?”假如不接触这些台湾的中产阶层,不与他们在深山老林里烧一壶浓茶、望着星空促膝长谈,作为学生,我对台湾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失去赴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不走进百岳大山,不知道大山的包容,更学不会敬畏天地,尊重大自然,志佳阳大山就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志佳阳”(Sqoyaw)是泰雅族同胞的语言。它的山路崎岖,多怪石、断崖与倒木,让山友们十分头疼。
由于登山前一晚没休息好,负重走到志佳阳大山的半山腰,已经体力透支,更严重的是左膝盖不能正常弯曲了。之前的一系列百岳登山,仗着年轻气盛,似乎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成功登顶十几座百岳更是助长了我的嚣张气焰。
然而,这次左膝盖不能正常弯曲,下山时只能凭借一条右腿,背着三十多公斤的装备,一步一步地“蹭”,我浑身大汗淋漓,脸色刷白。天色已晚,本来正常速度5小时下山,现在要翻一倍。我忍着剧痛,“蹭”五分钟,休息一分钟,甚至有了放弃下山的想法。
磨练坚忍不拔态度
然而高山密林,身上的装备并不充足,要是过夜,随时可能出现失温等危险情况。同行的一位大姐和三位大哥,是一起登顶六座百岳的山友。他们一路上耐心地等待我,不停地用语言鼓励我。一位大哥把自己的护膝褪给我,但他自己的膝盖也有伤病。那位大姐更是寸步不离,在我身后押队。我偶尔回头看她,没有比这更美的女神了!在友伴的支持下,最后终于平安地回到了登山口。
百岳登山,磨练与塑造出一个人的坚忍不拔、顽强拚搏的态度。而我更感悟到:登山不是征服,而是一种谦卑的学习;要承认、理解并包容天地万物的差异性,求同存异,要有尊重、接受不同声音的胸怀与气度,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自我。人生如登山,只有心怀感恩,懂得尊重、理解、包容的行者才会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