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台新金林克孝总经理前往南澳登山,他原本希望探访泰雅族古道,不意因天候或其它因素,坠落山谷身亡。这次登山意外,对喜好登山者而言,可能是警讯。因为这意味着,登山存在发生山难的风险。过去不乏登山发生山难事件,每次发生山难(特别是气候恶劣时,不遵规定入山的旅客),警消搜救人员就认为,为了解救一人,花费的人力、金钱、资源惊人,实在不应该。
因此,有警消进一步认为,生命虽无价,但为救人的价钱却过于庞大,所以希望进一步规范登山客。例如过去有些民众(或学生)台风天或豪大雨天气,仍执意登山;结果出事或受困,仍要靠出动大批消防人员与昂贵的直升机,大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救援。面对这种情形,警消出动山难救灾时,通常会一面救一面骂,认为登山客太没公德心,天气不佳还要登山,发生山难还得要浪费纳税义务人庞大的金钱。因此,很多警消会认为应该限制或处罚不守规矩的登山民众,才能保护登山客的安全。
但也有人认为,登山虽有风险,但政府不能以风险为由,限制民众的登山冒险自由。因为登山有很多好处,不只可以健身、探险、放松心情,还可以体会大自然,具有多重之休闲功能。况且,政府存在的目的,不只在规范(或限制),应该提供服务或协助。就像开车可能发生车祸,却不能因此要民众不要开车,而是要去检讨车祸的原因,或从促进交通安全规范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从配载安全帽、超速、交通工程、路面、号志等问题,进行研究与设计,以促进交通安全或避免发生车祸。
依前述原则,大家得重新思考,如何在兼具安全与休闲的前提下,进行登山规范的设计。由于此次山难最关键(要命)之处是,林克孝坠谷后,三人发现手机、卫星电话都失去通讯功能,无法及时求救;所以另两人花了十多小时下山求援。警消获得山难讯息后,却又因天候因素,延迟了救援抵达时间。换言之,这次山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登山者携带的通讯器材之讯号连通出现问题。如果未来能发明一种通讯科技,能不受山区地形或天候影响,随时与政府林务局或警消维持通讯连系,将会是登山客一大福音。
或许以目前台湾通讯科技,仍难以在山区作无障碍通讯。但这项挑战,值得政府(行政院研考会、国科会、经济部、警政署)或企业,投资进行深入研究,并透过专利申请,具有庞大商机。而一旦登山客有了通讯器材,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通讯器材和政府管制单位的资讯系统连结。由于登山客入山多得要先向主管机关登记,政府机关多已资讯化,因此可透过资讯网络将登山客资料,向管制单位的“勤务指挥中心”寄送。同时可以强迫或要求登山客,配带付费的“电子追踪”或通讯器材。
因此,笔者建议登山客在入山前,应配优良的通讯器材,同时要能和政府部门作连线。如此,不只登山客心理,比较有保障。同时警消在掌握登山客的行踪上,就多了利器,可以随时掌握登山者的位置。为了让警消与登山客能随时连线,建议警消不妨同时在勤务指挥中心,设置与登山通讯与追踪器连结之监视器。若登山客出现通讯不良或其它状况,就可以启动相关机制进行预备,以形成登山客的多重保障。
综言之,与其限制民众登山,不如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发展登山通讯科技,以保障登山客安全,同时可以减少警消搜救的成本支出。(作者为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