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台新金控总经理林克孝一身笔挺的西装,从繁忙的办公室匆匆离开,赶往城市另一头的出版社。两个小时后,他又在暮色中匆匆离开,赶回忙碌的办公室,与金融海啸留下的残局继续奋战,直到深夜。
在这寻常的上班日,一位为工作焦头烂额的金融CEO,为什么要赶到出版社去见一名编辑,以及等在那里采访的记者呢?这回,他不是为了国家经济大事,而是自己的人生大事──49岁的林克孝,即将在12月底出版生平第一本书《找路》(远流)。当然,新书不是谈金融,而是7年来他到南澳深山找寻“沙韵之路”,一场撼动灵魂的旅程。
被少女沙韵的传奇吸引
故事起始于2002年,林克孝从一本山林探秘的书中发现,他很喜欢的〈夜光小夜曲〉原来改编自一首日文歌〈沙韵之钟〉,而且背后有一则悲伤的真实故事:1938年,17岁的泰雅少女沙韵(Sayion)帮一位日籍老师背负行李,从深山的家乡流兴社走到南澳,就在快到终点的独木桥上,她在滂沱大雨中失足落水,从此不见踪影。
“充满戏剧张力的传奇故事,总是特别吸引我,就像我喜欢在山间找古道,寻觅历史的遗迹。”为了找到那条沙韵走过的日本警备道,林克孝说他“背起背包,拿着日本时代测绘的老地图,拎起一把山刀,砍进了这片埋著许多泰雅族旧部落的丛林。”
没想到,每趟周末两、三天的行程,他每次都在岔路遇见新的路。山不高,但很深,他在这片南澳山区的踏查,渐渐从直线变成网状;东问西找,加上几次险困山中被好心人搭救,这个闯进泰雅族南澳群(Klesan)领土的平地人,和山中热情的原住民结为好友,还在他们的家族网络下一个牵一个,连沙韵姐姐的家人、后代都一一认识了。当然,这条藏在荒烟漫草中、全程来回约需4天的“沙韵之路”,也被他一步一步地踏出来了。
与泰雅原民结为莫逆好友
现在,林克孝的家中摆满泰雅朋友亲手做的装饰品、山刀、弓箭。“沙韵已经不是重点,而是我交了这群像家人般的朋友!”他跟着他们上山打猎,也请他们上台北喝个大醉。更温馨的是,他在这段期间,遇见愿意陪他闯荡山林的人生伴侣,现在已成了两个孩子的爸爸。
回忆与“山”的情缘,林克孝说他的父亲爱爬山,小时候全家到阿里山旅行,沿着铁道散步时,走着走着,走到了不能再进去的山地管制区,“我第一次兴起强烈的、羡慕的念头,我想成为一个有能力进入深山的人!”
因此,从国中起,他就会写信给《野外》杂志的作者讨论登山问题;上了成功高中,他和学长们创立“登山社”;就读台大经济系时,还一度钻研技术攀岩,办了台湾第一届攀岩比赛,也认识了曾出版《一座山的勇气》(宝瓶)的著名山友高铭和。“在那个登山风气不盛、山难频传的年代,特别感谢全力支持我的爸爸。”
40岁后顿悟登山的真谛
然而,就在他爬了几次10多天的疯狂行程、在山头之间拼来赶去后,某一天他突然惊觉:“这种拼速度的爬法,不过是雪泥鸿爪,我到底抓住了什么?我再也不要这样爬山了。”
顿悟之后,却要等到过了40岁,走了这趟慢悠悠的沙韵之路,他才找到与山相处的方式。“这种爬山的密度与深度是从来没有过的。”林克孝妙喻,以前进到山中,仍自觉是外地人,是周遭危机四伏的“被猎物”,现在因为熟悉,加上泰雅朋友们的敞怀接纳,“我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以前黑夜在深山中的恐惧感,真的消失了。”
今年过年期间,林克孝决定提笔把他对“沙韵之路”的情感化为文字。“一开始不知从何写起,后来决定不依时序、人物,而是以地点为纲,下笔后很快几个月便完成了。”林克孝说话温婉,深思熟虑,但笔下却很“放得开”,语气生动逗趣,平易近人。
靠登山态度应付金融事业
虽然是第一次写书,但林克孝骨子里可有着浪漫诗因子。大学时曾参加诗社,创作过许多以山为题的诗作,尤其钟爱诗人郑愁予,“因为他写山,看得出他是懂登山的。”走遍台湾高山的学者杨南郡,也是他由衷推崇的作家。
然而,面对山林侃侃而谈的林克孝,话题聊回金融本业,却摆出头痛的样子笑说:“谁会热爱工作?选择这行是偶然,但对山的热爱,是我的天生吧!”还透露当他快被工作压力淹没时,就会使出一招爬山爬到快累死时的“行尸走肉法”,“这时脑子里千万不要思考:我为什么要爬?我为什么要加班?就是非面对问题不可,硬著头皮去解决。”这种态度,也让他一路做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