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你走的时候唱着出塞的歌谣,你青春年少不怕那山水迢迢。”骑行者喜欢用这句话作为标签。
有人说中国是个只产游客却不会玩的国度,这句话并不正确,至少它不适合骑行者这个群体。骑行者是用单车、凭一己之力在大地上旅行的人:一人,一车,远行和思考。“上路即有收获”的观点,在这个群体中一直很盛行。
在昆明骑行是什么滋味?是浪漫、休闲、还是自由?“在昆明骑行是酷!”已有5年山地自行车、摩托车等骑行经验的姚立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仅是因为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还有这里高海拔的地理条件,为昆明骑友们创造了玩乐与挑战为一体的骑行“沃土”。
“如今,骑行不再是只供人们简单娱乐的健身方式,而逐渐成为骑行者们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从炫装备到炫车技,再到追求人车一体、人与自然一体,骑行这项运动正朝着时代赋予它的运行轨迹,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昆明人的生活。
“在路上”因骑行而结识
每逢周末,无论刮风下雨,昆明宝珠寺山前总会活跃着一队队骑行者。彩色的头盔从绿野中飘过,形成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其中就包括姚立新和张帅,“我们是通过骑自行车认识的。”作为认识快两年的老队友,姚立新和张帅一起参加了多次探险之旅,西山、长虫山、轿子雪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同大多数骑行者一样,张帅骑车的初衷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两年前,张帅结识了一群经常光顾自己餐馆的自行车爱好者。眼看自己的体重直线飙升,通过跑步、打球也减不下日益凸起的肚子,“骑友”告诉他骑单车可以减肥,于是他就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加入到骑行的队伍。
张帅的骑行生涯发轫于此,“我发现自己\"中毒\"了!”他的生活半径随着自行车轮越转越远,从最初的日行几十公里,到如今日行两三百公里以及“只听声音就能知道自行车哪儿出了故障”的境界,让他成了骑行族中的“牛人”。在去年昆明举行的环滇池自行车邀请赛中,他还获得了山地组第32名。
与追求极限运动的张帅不同,姚立新喜欢享受旅途带来的愉悦。这个身材瘦小的汉子,曾经骑着摩托车环游西藏、新疆等地,云南省内更是没有他不曾去过的地方。摩托车、山地车、小轮车……这名白天在公司上班的职员,下班后用骑行展现了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今年5月1日,张帅和姚立新凭着对骑行的“发烧”,把好友“大雄”拉来,一起成立了昆明首家骑行俱乐部骑行客。从自己骑车到创办俱乐部,再把爱好骑行的人召集到一起,生活轨迹位移之大,让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吹响昆明骑友“集结号”
“明晚7点,夜骑宝珠寺。”在骑行客俱乐部门口的小黑板上,路过的“骑友”通过这样的告示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活动。“我们还会在QQ群、微信群里发布活动的信息。”张帅说。
“骑单车入门简单,但骑好却不容易。”张帅创立俱乐部的初衷正在于此,“就是要给更多喜欢骑却不知道怎么骑好自行车的新手,提供更多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张帅表示,有许多骑了一两年山地自行车的人到现在都不戴安全头盔,这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我第一次骑宝珠寺的时候,看见别人骑得快就拼命跟着,后来下山就吐了。”张帅说,自己非常能理解一些新手的心情,“想学,但是没人带,最后搞得遍体鳞伤。”
现在,“骑行客”可以为新手们进行免费骑行培训,“骑行前进行营养补给是非常重要的。骑行中如何下坡、过弯等都有技巧。”在骑行途中,姚立新和张帅都会陪在新手旁边对他们进行指导。
“骑行客”不仅可以让新手找到学习的机会,还能给一些“骨灰级”的玩家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在昆明骑行圈有三个群比较有名,\"民间FH群\"以竞技比赛为主,\"昆明骑行男女\"偏重休闲骑行,\"行者无疆\"则有很多老外在里面。”张帅介绍,现在“骑行者”把这三个群的人员都集中在一起,加起来有600多人,“高手们多了交流的机会,前几天就有一拨人相约骑车去西藏,现在已经到拉萨了。”
打造昆明人的“骑行文化”
“昆明气候四季如春,海拔高,多山,这些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骑行。”虽然“骑行文化”最早由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但在张帅看来,昆明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骑行文化”。
在“骑行客”俱乐部,小到一张桌子和烛台,都被张帅用“轮毂”等单车元素装点得典雅别致;各个国家的骑行队服和“骑友们”的旅行照片,都被挂到了墙上;专用“单车清洗间”能随时为车友清洗爱车。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下工夫外,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吸引了大量自行车爱好者纷至沓来,“骑行台”体验比赛、组织登山骑行活动、邀请成功环游西藏的“骑友”举行分享交流会……
“骑行不再是只供人们简单娱乐的健身方式,它已成为骑行者们崇尚自由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围绕骑行,张帅的下一个目标是将骑行结合公益,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