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同!梅县只是梅州市的一个县.但县城和市区是在一起的.梅州有七个县一个区(梅江区) 可以说梅县就是梅州,但梅州就不一定是梅县了,因为梅县是属于梅州管辖内的一个地方。
关于“梅州”名称的由来,众说纷坛,有以下几种说法:
1.西汉初年,梅鋗受封台侯之后,梅州之域出现多处以“梅”为姓之地域名;
2.至南汉乾和十三年(955年)梅王封地确定后,古“梅州”这块地方姓“梅”就更为明朗了;
3.“梅州得名缘于梅花”之说缺乏严格的历史考证和依据,更多程度上是一种浪漫的文学联想;
4.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将敬州改成梅州,这次是作为州名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
自北宋开宝四年“梅州”之名出现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行政区划分分合合,梅州之名却反复出现多次,最终固定并沿用至今。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为程乡县,隶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
关于“嘉应州”来源,最广泛的说法是来源嘉禾。
《雍正朱批谕旨》显示,广东封疆大使重视粤东的开发治理。雍正七年后,奏报粤东连年稻麦丰收,频频出现奇异嘉禾。雍正看后着实龙颜大悦, “休征嘉应”成语朱批频见,以君臣互勉,“嘉禾”是嘉应州得名的直接原因。《雍正朱批谕旨》显示,嘉应州州名真正启用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一月中旬。据《州志》,“雍正十一年三月十四日题,本月十六日(军机处)奉旨依议,钦定州名为‘嘉应’。
嘉应州的设置促使粤东客家人有一个相对固定的 “栖息”地,客家民系也最终形成,而嘉应州鼎盛文风和教育奇迹则是“衣冠南迁”于梅州地区传统文化长期积淀之结果。
宣统三年(1911),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从此开启了“梅县”时代。
梅县市
1983年6月,梅州市(县级)与梅县合并,初期定名梅州市,10月改称梅县市。
1988年3月,梅县市划出附城部分地域建立梅江区,原梅县市复名梅县。
2013年10月,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辖今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