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7年,咖啡从圭亚那传入巴西境内,此后巴西进行了大规模的咖啡种植。为了更好的研究咖啡作物,IAC(坎皮纳斯农业研究所 )于1874年在圣保罗州成立,该组织专注于包括咖啡在内的不同植物和物种的保存、遗传研究和育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巴西开发了许多咖啡品种,它们的基因研究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咖啡品种发展,其中有几个品种极具代表性。
亦作Maragogype,1870年被发现于巴伊亚州的马拉戈吉佩市,属于铁皮卡(Typica)自然突变品种,以发现的地区命名。它的突变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引起的,这导致豆子、植物的节间间距和叶子变得特别大,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象豆”。因为抗病性差导致生产率低,它并没有持续受到农民们的欢迎,但它在萨尔瓦多咖啡研究所1958年开发帕卡马拉(Pacamara)品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帕卡马拉的亲本之一。甜美、味道精致、复杂,这是很多人对黄波旁的评价。这个品种可以追溯到1930年圣保罗的Pederneiras(SP)附近的一间红波旁农场。目前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它是红波旁的自然突变;第二种则认为它来自红波旁与“Amerelo de Botocatu”的自然繁殖(Botocatu:1871年在圣保罗州发现的结黄色果实的铁皮卡变异品种)。
黄波旁的成熟时间较快,种植在高海拔地区时会有极佳的风味表现,但是产量比红波旁低,对叶锈病的抵抗力也比红波旁弱。
它被认为是1915~1918年间,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莱萨村的一个种植园中发现的。因为植株较小而引起IAC的注意,研究表明卡杜拉是一个自然变异的波旁品种,具有单基因突变,导致植物变小。
卡杜拉因为植株较小,可以进行高密度种植,便于打理和采收而被广泛应用,同时也被用于研发其他咖啡品种。
新世界(Mundo Novo)
1943年在巴西圣保罗(Sao Paulo)的蒂特米尼罗斯(Mineiros do Tiete)发现,是铁皮卡和波旁自然杂交的结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育种,新世界于1952年分发给巴西的咖啡农。
因最初被种植在新世界市(Mundo Novo,现在的乌鲁佩斯Urupês市)而得名。该品种在巴西和其他南美洲国家具有很重要的商业价值,但在中美洲却很少使用。1952年被首次引进哥斯达黎加,但农民不喜欢它过于高大的体积,所以没有广泛种植。叶尖为绿色或青铜色,产量高,但成熟时间较长。
该品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IAC开始研发一种高产品种。卡杜艾是人工育种的结果,由新世界和黄色卡杜拉杂交而来,最初被称为H-2077。1972年在巴西通过系谱选择后发布(通过连续几代选择单株),并在那里广泛种植。
卡杜艾的名字来源于土著语言瓜拉尼语“multo mom”,意思是“非常好”。它继承了新世界和卡杜拉的优点。产量高,体积小,可以密集种植,有黄色果实和红色果实两种类型。卡杜艾在巴西很受欢迎,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等其他咖啡产国也有种植。
巴西在咖啡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不仅仅表现在其巨大的咖啡产量上,它在咖啡品种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农民来说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