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第三大国,位于北美洲北部。墨西哥气候复杂多样,由于多高原和山地,垂直气候特点明显。在西北内陆为大陆性气候,沿海和东南部平原属热带气候。
在一些研究表明,咖啡最早进入墨西哥可能是在1740年,但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咖啡是在17世纪后半期通过古巴首次到达墨西哥。且认为是西班牙人juan antonio garcia引进的。
但是咖啡被引入后并没有被推广开来。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有巧克力和Aotle这些传统饮品,Aotel是一种以玉米为原材料的兴奋性饮品。且当时人们发现,比起种植咖啡,开发矿产资源更有利可图。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种植园才在墨西哥南部兴起,当时主要由德国和意大利移民控制。这些早起种植园往往利用土著工人,工资极低,且条件恶劣。
直到19世纪70年代,在韦拉克鲁斯、瓦哈卡和恰帕斯地区的咖啡生产商开始大量出售咖啡豆,因此咖啡出口才获得很大的发展。在到了20世纪早期,较小的本土生产商斯生产咖啡的主力,因为不少农民觉得咖啡生产商有利可图。而且适合南方部分地区的温暖气候和多山地形,这些小生产商被大庄园更具有竞争力,而大多数大公司更多的经费都投放在拉扩大产能,因此放弃了质量。
到了1973年,墨西哥咖啡协会成立(Instituto Mexicano del Cafe,简称 INMECAFE),为了给予咖啡种植者技术和财务上的支持,并达到了国际咖啡协议规定的产量。凭借政府的投资,咖啡产业在产量与种植面积上扩张。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12个洲共有49.74万公顷土地用于种植咖啡豆,直接养活了全国3%的人口。但是到了1989年,墨西哥咖啡协会宣布解散,政府出售国营咖啡处理厂,让许多农民找不到地方销售咖啡。
在墨西哥咖啡协会的解散后,没有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咖啡质量一落千丈。由于收入减少,众多咖啡农停止使用肥料,也不再关注虫害防治问题,土地管理方面也不如以往的仔细,部分咖啡农甚至停止了咖啡采收。
这种颓势持续到90年代和21世纪初,直到2006年,咖啡生产和出口才出现增长。且咖啡合作社的出现与提供有机咖啡为契机,使得行业得以恢复。但到了2012年却爆发了严重的咖啡叶锈病,但经过种植者努力恢复,才得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