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在1727年,咖啡便引进到巴西的北部,当时是铁皮卡(Typica)品种,虽然铁皮卡是咖啡文化和遗传上最重要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种之一,但其产量以及抗病能力较低,并不符合经济效益。
于是,巴西在19世纪60年代,引进了波旁(Bourbon)品种,虽然波旁品种同样容易受疾病和虫害侵扰,但波旁的产量要比铁皮卡高出30%左右,于是波旁开始取代铁皮卡种植。最先开始种植波旁种的是在巴西南部的坎皮纳斯(Campinas),波旁十分适应巴西的水土,因此很快扩展到巴西其他地区种植,并逐渐扩散到南美洲和中美洲其他咖啡产国。
后来,巴西还成立了坎皮纳斯农艺研究所(IAC),旨在支持咖啡作物的研究,并寻找适合巴西环境和气候条件种植的咖啡品种。期间,IAC研发了不少咖啡品种,如卡杜拉(Caturra)、卡杜艾(Catuai)、新世界(MondoNovo)和马拉戈吉佩(Maragogipe)等,不过并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在巴西地区种植,因此目前红波旁、黄波旁、卡杜艾、新世界品种仍是巴西的主力品种。
目前,前街入门精选系列的巴西咖啡豆就是选用该国主要种植的红波旁咖啡豆,使用半日晒处理法,由于巴西咖啡拥有低酸度、坚果、巧克力风味特点,会采用中深度烘培,冲煮后有坚果、花生、可可巧克力风味,低酸度,醇度适中。
普通的波旁咖啡树在开花后,会结出绿色的果实,随着果实慢慢成熟,会渐渐变成黄和橘色,最后成熟了就是变为红色。因此,为了与黄波旁作出区分,特别称为红波旁。不过,在巴西会有一款特别的波旁品种,那就是黄波旁(Yellow Bourbon)。
根据记载,黄波旁首次被发现是在1930年,是在巴西圣保罗州东北部佩德内拉斯(Pederneiras)发现的,由于其最终果实不会转变为红色,而是保留黄色的外表。当时,有部分人认为是红波片的自然变种,另外也有说法是红波片与“Amerelo de Botocatu(1871年在圣保罗州发现的结黄色果实的铁皮卡变异品种)”的自然繁殖。
为什么会变成黄色呢?在1942年,一位名叫Krug的教授,就发现了这种颜色的遗传起源,并命名为“Xanthocarpa”,在希腊语中“Xanthus”是黄色的意思,“carpus”就是水果的意思。
咖啡果实是一种植物,会含有“木犀草素”物质,这是一种类黄酮,有黄色结晶外观。而确定咖啡果实颜色的是由“花青素”确定,“花青素”广泛存在于葡萄、樱桃等莓果类中,但“花青素”是有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具有显性XcXc基因的咖啡植物就会产出红色浆果,但有部分果实会具有隐性XCXC基因,这个时候,木犀草素的原色就会显现出来,果实的外观就会呈现黄色。
起初,发现黄波旁被发现具有产量高和品质优异的特性,因此很快就在巴西流行种植起来,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产量下降,并且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变差了,需要特别照顾,现在更适合在1000或者更高海拔的地区种植,目前只有在巴西圣保罗州部分子产区有种植,例如摩吉安娜。由于海拔更高,昼夜温差大,使得果实有更长的时间发展更为丰富的风味。
通过杯测发现,黄波旁与红波旁相比,黄波旁酸质柔和,有清爽的甜度和奶油般的质感,更加顺口。前街也入手了一款来自摩吉安娜产区,皇后庄园出品的黄波旁咖啡豆,使用日晒处理,同样采用中深度烘培,手冲冲煮后会有有果实甜感,有甘蔗、巧克力和花生等坚果风味,微弱干净的苦感,口感柔滑细腻。
想要了解更多咖啡产地资讯信息,请直接扫码关注:咖评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