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佩虹/台北报导
自从雪隧开通后,宜兰观光变得更热门,而兰阳博物馆也几乎是所有游客必到之处,和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这个兰阳平原上最显著的地标,不仅综合展现宜兰自然与人文之美,就连建筑物本身,也隐藏着许多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设计理念;就让建筑评论家王俊雄带着大家一起进入兰博的空间经验。
▲兰阳博物馆采用几何三角形融入单面山地景特色。(图/MIKA提供)
1989年,宜兰地方人士提出兴建“开兰博物馆”构想,这是兰阳博物馆(简称兰博)的起源;之后由姚仁喜建筑师主持的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2000年获得设计监造权,历经10年波折,终于在2010年10月16日正式开馆。
在兰博完工、人员进驻后,王俊雄曾与姚仁喜建筑师有过一番对谈,因此对于兰博的空间设计及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及经验;他比划着全区配置图,用“浪漫的真实”来形容兰博,位在乌石港旁、面海背山,兰博的设计延伸成山→平原→海的概念,为了更融入自然环境,要让建物看起来尽量的小,于是让它把一半“藏”在土地里面,在地面上的变成“三角形”,这也是许多人对兰博第一个奇妙的印象。
王俊雄说,兰博当初设计的理念是“地方博物馆”,“保存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大多数的博物馆基于保护收藏品,都是密闭式的设计;但兰博希望与自然元素及环境是协调不突兀的关系,于是采取几何造型与单面山地景融合,大片玻璃有如一条透明的河流贯穿山、海;而从一楼大厅走出去,更可以直接看到海景;转上手扶梯,则能看到海面上的龟山岛,看过完整的山、海、平原,接着才是进入密闭的展示场。
▲走进兰阳博物馆,大厅采用挑高及大片玻璃的设计,随着电梯而上更有“看到龟山岛”的惊喜。(图/规小孙提供)
谈到兰博,除了“三角形”如单面山的设计,外墙用不同石材拼凑出韦瓦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用动态音乐呈现兰阳的四季地景,更是一绝;王俊雄笑着提到,当初设计的概念是想追求透明感,最适合的材料是铸铝板,“但那是台湾手工制造,如果全部都用,光是材料就要花10几年才能生产,”而且,还会有“图利”之嫌,于是换个角度,把铸铝板变成乐章的段落分隔,反而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感受。
在王俊雄与姚仁喜的对谈中也曾提到,兰博所处的位置,不论是自然景观或湿地生态都相当敏感,所以才会产生“岩石”的概念-它本来就在那里,而不会让人感觉是一种人工的介入。
其实,光是兰博的建筑设计理念就还可以花更长的篇幅来介绍,但若只是从文字去感受,怎能比得上实际去走访的体会?或许下一次有机会再访兰博,摆脱走马看花、喝咖啡买特产的观光客角度,重新用心去感受设计者想从“空间”传达出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