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财爷爷的“江鱼人生”全靠天吃饭,是当时马来西亚老侨下南洋的缩影。(图/记者陈姿吟摄,以下同)
记者陈姿吟/马来西亚报导
来到一个国家旅行,若不停下匆匆的脚步走进当地居民的生活圈,那旅程便稍嫌走马看花;有时是一处人家、一座庭园,或是仅是一句话,就能让旅人能更贴近一点,感受那种文化差异、碰撞后留下旅行的美好意义,而这些居民通常是这个城市、国家的历史缩影。
▲甘马挽(Kemaman)港口旁的小渔村,全村都是捕鱼、晒鱼为业。
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现称登家楼)的甘马挽(Kemaman)港口,多只渔船停泊,因为这里是鱼的故乡,也是陈明财爷爷一家人,从他爸爸那一代历经中国下南洋开始的落脚处;一进陈爷爷家的庭院,见他俐落的将已用盐水煮熟的“江鱼”撒在竹席上,准备这将近六小时的曝晒,而在陈爷爷的身后,则是村民用来修补鱼船时的池塘,在这渔村内,恬静自在的感受,与观光客的好奇身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陈爷爷推出一篮又一篮已用盐水煮熟的江鱼,还必须经过最天然的日光曝晒至少长达六小时,若遇上阴天,就得耗费更长的曝晒时间。
▲用来煮熟江鱼的超大锅头以及已被成干的江鱼,十只分装一袋,就可以拿去买Up!
“我们都是靠天吃饭的!”陈爷爷的女儿秀萍这么说,因为每年渔获的的产量很不一定,除了看天气还要看潮水,根据经验来判断从农历二月新年过后,什么开始捕鱼,一直约莫到10月,11、12月太寒冷鱼获量少,则专心修补鱼网、渔船。
每天早上六点第一批鱼船出海,正中午回来,下午四点第二批渔船出海,晚上八点回来,陈爷爷将抓回来的江鱼放在窝头用盐水煮熟,从九点开始用日光曝晒到下午两点,秀萍说:“这也是要看天的,若阴天就没办法,要晒更久。”晒干的鱼用竹篮筛过,再用纸袋分装,一袋有十只,拿到商店去卖;在甘马挽村全都是以生产这样的小鱼干为主,有的做成腌制的咸鱼、有的做成鱼饼,秀萍说:“我们的江鱼用来煲汤,完全不用放味精,口味很很甜、天然。”
短短造访半小时的时间,经过陈明财爷爷与女儿秀萍的解说,仿佛时光就浓缩在这一天,数十年如一日,这不仅是陈爷爷一家的缩影,更是整个甘马挽鱼村的历史见证。
▲陈爷爷家里的竟然有二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鸦片床,秀萍说,那是她阿公,也就是陈明财爷爷的爸爸,从厦门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时带过来的。
▲陈爷爷的家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但在这里看到的是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缩影,这个甘马挽小渔村的午后,耐耐人寻味。
※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甘马挽港口小渔村之旅,为Club Med珍拉汀村外体验行程,详请可参考官网:www.clubme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