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拉面店都会看到的日式饺子。(图/黄士原摄)
文/胡川安
上集〈拉面的良伴“饺子”如何传入日本,并成为国民人气美食?〉我们说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不吃四只脚的动物,所以水饺的传播也相当有限;明治维新后,在一些料理书中有记载饺子,他们知道水饺、蒸饺、煎饺,但主要将之视作点心,而非主食,而且几乎没有卖饺子的餐厅。
那为什么日本的饺子会成为现在的为国民美食呢?连一个地方型的都市宇都宫都有一百多家的饺子店呢?这和满州国的成立与日本人侵略中国有关。
战后的饺子:满州的味道
我之前在《和食古早味》中提到拉面的故事曾经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百废待举,粮食供给不足,加上很多从外地回到日本的军人,饥荒的严重性比起战争期间更加严重。它们没有厨房,有些人甚至连家都没有,需要快速能够满足饥饿的食物。在这样的时候,拉面大为流行。
除了拉面以外,饺子也在这个时候大量的普及。从相关的纪载来看,1954 年(昭和 29)在东京只有 40 家的饺子店,其后每个月增加 20 家。当时的杂志和报纸也有注意到,认为饺子店的普及是因为战后大量的人从中国回来,饺子是他们在中国接触到的食物,带点怀旧的感觉,还用“追寻满州的味道”作为广告。
战后初期,饺子的流行比拉面还要快速,大量的日本士兵和随行人员在战后生活无以为继,为了要生活下去,开始想要做些生意,而饺子比较不需要太多的设备,相当好入手。这些曾经在中国吃过饺子的日本人,回日本后开起饺子店,一开始在大都市,后来广布到全国,两、三年之间全国都开设饺子店。
日本知名的饮食杂志《dancyu》做过相当多次的饺子特集,所谓的饺子老店也不过是从战后开始,从杂志所刊登的 185 家中来看,几乎都是战后才开始营业的。我们从一些店家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和满州的关联,像是东京的〈满州里〉、久留米的〈满州屋〉。
但日本人不来不大吃绞肉,也就是饺子的内馅,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们吃呢?
▲日本滨松饺子的传统做法,象征圆满的摆盘,放上豆芽菜,贴心为食用者解腻。(图/资料照)
开始吃猪绞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本来不大吃四只脚的动物,后来透过军队的推广,并且改造自身的饮食文化,像是猪排饭的创造,让本来不吃猪肉的饮食习惯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可是在二次战前,敢吃猪肉的日本人,还是对于内脏或猪绞肉有点敬谢不敏。内脏的推广主要透过留日的韩国人,所以成为后来的“日式烧肉”,而猪绞肉则是透过曾经待在满州的日本人,将以往的饮食习惯带回来。
除此之外,战后日本人会开始注意猪绞肉,也是因为饥荒的关系,战争期间的粮食短缺到了战后更加严重,本来日本帝国的食物很大一部分倚靠殖民地韩国和台湾的供应,日本国内的男丁大部分都弃农从军去了。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数百万的军人从中国、台湾、韩国等地回国,食物的供应成为重大的问题。
600 万的日本人回到家乡之后的那几年,稻米歉收,本来不吃猪绞肉的日本人,在没得吃的时候也无法挑三拣四的,猪绞肉成为战后日本人很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战后在日本所开的饺子店大部分是日本人自己开设的,由中国人所开设饺子店很少,一直要等到日本和中国建交后,很多留在日本的中国孤儿,回到家乡探亲之后,他们才了解到家乡的人是吃饺子的,回国后也才在日本开设饺子店。在东京的蒲田所开设的〈金春〉和〈欢迎〉都是留日的中国遗民所开设的饺子馆。
为什么在日本的中国人没有开饺子馆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和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不同,这就得从饺子怎么变锅贴(煎饺)开始说了。
▲日本很多地方都有饺子专卖店。(图/资料照)
从饺子变锅贴
现在日本各地卖的“饺子”,其实中文会说他是锅贴、或是煎饺,但日本人在二次战前对于水饺和锅贴的差别是知道的,从 1932 年(昭和 7)的《月刊 食道乐》杂志三月号就有介绍饺子的发音是“ギャウザ”,其后满州国建立,也有介绍“锅贴(コ0?匹ぃ?薄5?牵?衷诘娜瘴某平茸印哎?绁Ε丁痹蚧姑挥谐鱿帧R虼耍?毡救撕罄椿岚呀茸拥惫??脑?颍?匀晃薹ㄔ诼?莨?投?握角罢业酱鸢福?颐腔故堑冒呀茸颖涔??脑?蚍旁诙?握胶蟆</p>
我们看一些二战当时人写的随笔,演员古川绿波写过《绿波的悲惨食记》(ロッパの悲食记),其中纪录了战后刚开始卖饺子的店家,提到东京涩谷很多新兴的饺子店开幕,都是从满州回来的相关人员所开,这时候的饺子店水饺和和煎饺都卖,但锅贴用来搭配蔬菜、饭和面,是相当不错的组合。
从这样的记录中就可以看到饮食文化的差异了,水饺在中国北方可以成为主食的一种,吃个一、二十颗一餐饭就足够了,但在日本并非如此。以米食为中心的日本,因为锅贴用油煎过之后,香气四溢,适合下饭,搭配蔬菜,成为配菜的一种。日本后来将饺子(锅贴)搭配辣油,也是为了配饭,增加食欲,而拉面店的饺子,并不是主食的一种,可以说是作为拉面的配菜而兴起。日本人始终将饺子作为一种配菜,也才有后来的“饺子定食”,搭配主食的饭、味增汤,并且使用辣油开胃。
二次战后,不仅很多饺子店在全国各地开设,NHK 的〈今日的料理〉也在节目上教主妇们手作饺子的方式。〈今日的料理〉是日本人逐渐富裕起来之后,电视机大量制造时所放送的节目,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刻,特别是家庭料理。
除此之外,饺子的传播还跟冷冻设备的引进有关,1960 年代冷冻仓储的设备逐渐成熟,而且 1961 年,日本的冰箱普及率达到 50%,过五年就 100%。大型的食品公司开始推出冷冻饺子,方便饺子在家中食用,也使得饺子更加普及。
▲5款宇都宫饺子拼盘。(图/资料照)
饺子的地方化
饺子成为日本的国民美食后,也逐渐产生了地方化的特色,各地的人也为饺子创造更多的在地特色。h木的宇都宫和静冈的滨松,这两个地方都有很多满州回来的军人,在日本也都以饺子知名,然而口味却不大相似。宇都宫的饺子店虽然有上百家,口味却大多类似,这里的饺子口味较为清爽,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蔬菜,所以外表酥脆的饺子,里面却是相当多汁,也较符合日本清淡的饮食习惯。
滨松的饺子则是用当地的高丽菜做成的,滨松的饺子在战后兴盛的原因还跟工厂有关,本来不习惯外食的滨松人,因为战后从满州回来的人在路边摊贩卖的饺子,工人下班后,闻到香酥的饺子就顺便带回家。
在九州北部的八幡市,以往是大型制钢厂的设立点,从明治晚期开始,因为铁矿石要从中国输入,此处和中国的交往就比其他地方频繁,加上北九州的中国移民也不少,此处较早就流行饺子。因为钢铁厂的男性需要便宜且能喂饱的食物,饺子的特色就是用一点点肉,外面的皮煎得酥酥脆脆的,吃下去很快就能得到饱足感,饺子的这种传播方式与拉面在日本传播的方式有点类似。
而八幡这个地方,饺子店和拉面店都不少,反应这两种食物庶民的个性。八幡饺子的特色在于使用九州特产的调味料柚子胡椒,其中加了罗汉橙的皮、青辣椒和盐,在馅中加入这种调味料,使得九州人吃得到家乡的熟悉感。
相较于宇都宫的饺子比较小且清淡,三重县津市的饺子就以大出名,相当于一个手掌大,直径 15 公分的皮所包的馅,一次卖一个,而且是直接油炸,吃一个就很饱了。
不只这几个地方,像是福岛、神户、川崎、宫代的饺子也各有特色,从一个外来的食物,日本人改造他,并且加以地方化,在每个地方以不同的方式生根。除此之外,近年来,日本的饺子也尝试到国外开店。
▲日本知名饺子连锁品牌《饺子の王将》计划登台。(图/黄士原摄)
走向世界的饺子
知名的饺子连锁业者“饺子 王将”在日本有最多的饺子的连锁店,全盛时期将近 700 家。1967年起源于京都的“饺子 王将”2005 年进军中国,在大连开了几家店,还打出了口号:“饺子王将凯旋回到饺子的母国”,然而经营成绩却一点都不凯旋,因为业绩不佳后来都收掉了。
“饺子 王将”在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饮食习惯的差异,他们推出“拉面和饺子的定食”,但大连人并不习惯吃这样的饺子,而且中国人上馆子主要是点合菜,和家人朋友们一同分享,“饺子 王将”没有查觉到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因而在中国市场挫败。
而在中国以外的市场,日式饺子是如何风行全世界的呢?
主要是因为拉面的传播,拉面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成为日本食物的重要象征之一,而日本人习惯吃拉面配饺子,因而将此习惯传播出去,并进入全世界的市场。像在洛杉矶的 Daikokuya 或是纽约东村的 Momofuku Noodle Bar 都是带点年轻化且潮流的食物。在洛杉矶或是纽约以外,北美几乎每个较大的城市都有拉面店。
▲大阪王将已在2016年登台。(图/新光三越提供)
不只北美,欧洲市场也非常欢迎日本的拉面店,从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到意大利,拉面的店家也在持续的增加。随着拉面店进军世界,日式的饺子也被西方人所认识,在巴黎还有“Gyoza Bar”,吃的方式就是日式的饺子,附上饭和日式的小菜,相较于中国市场的失败,法国人似乎较能接受日式的饺子。
除了法国以外,“Gyoza Bar”也在世界各地如伦敦、温哥华、新加坡……等地开设,除了有原本日式饺子的感觉,也会随着当地的饮食文化做调整,主攻的市场是较为平价的料理,年轻人、学生和一般上班族在平日的午后和晚餐可以花点小钱,就可以轻松地享用,透过这样的策略,也逐渐将日式的饺子文化渗透在世界的各大城市。
饺子从中国东传日本,带着侵华战争和满州国的印记,却在日本生根,成为国民美食和乡土料理,又从日本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跟着饺子去旅行,我们看到的是文化与历史的丰富性与包容性。
以上文章经授权转载自《故事》网站“饺子成为日本国民美食之因:在日本怀念满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