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刻编辑部
相信有不少读者旅游各地,在夜幕低垂时想要拍下迷人的夜景却总觉得不知从何下手。这次,将向读者们分享墨刻摄影组长周治平多年的拍摄经验,解说拍出一张精彩的夜景照,有哪些不起眼但是得牢牢掌握的小撇步。只要能确实达成,就能让你的旅游相簿增色不少!
把握太阳落下的短暂时刻,记录动人的都会夜空!(图片提供/墨刻编辑部)
拍摄夜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别在“黑夜”里拍摄!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不过这里指的“夜景”,是在太阳落下以后、天空尚未变成全黑之时,“华灯初上”的景象,而不是将所有在晚上拍摄的照片都纳入夜景的讨论范围。换个比较精确的说法,拍摄夜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掌握天空与城市灯光的亮度平衡。通常,在太阳刚落下的三十分钟之内(视季节、纬度、天气而定),是拍摄夜景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天空呈现一片深邃的湛蓝色泽,城市的灯光也打开了,当两者亮度相差不远的时候,只要一个适当的曝光值,就可以记录下这称作“Magic Hour”的动人时刻,所以掌握这个短暂的时机,就是拍摄夜景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器材方面,三脚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一秒以上的快门时间,就算是防手震的镜头或相机都无法拍出清晰的画面,所以还是得乖乖带着脚架出门。如果在风势较大的地点进行拍摄,最好选择脚架中柱下方附有挂勾的款式,这样可以将自己的背包挂在上面以增加稳定性。如果不使用快门线,为了避免按下快门瞬间造成的轻微晃动,可以使用自拍器,在快门按下的几秒钟之后才启动快门,这样也可以减少晃动产生的概率。
夜景的拍摄在技术上首重测光,但是现在使用数码相机,只要先试拍一两张,看看拍出来的效果如何,就可以找出最佳的曝光值,所以不用担心。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长时间(如超过10秒)曝光时,感光元件会因为发热而产生噪声,在画面上形成微小的亮点,称为“热噪点”(Hot Pixels, 俗称Noise),如果拍摄时间较长,可以试着将“减低噪声”(Noise Reduction, 简称NR)的功能打开,以获取较为纯净的夜空画面。
重点攻略
1. 最佳拍摄时间:在日落后的三十分钟之内
↓从天空的颜色就可以看出不同拍摄时间的颜色与效果。这张照片拍摄于20:10,天空已经完全变黑,看不出任何云彩与色泽变化了。
↓几乎同样的拍摄角度,拍摄时间是19:11,天空的颜色是不是漂亮多了?这就是所谓的“Magic Hour”。
2. 必备器材:三脚架
↓前景的搭配可以使画面更有变化。这张横幅的照片,因为水平线切割画面的关系,如果没有前方行进的船只经过,在结构上会显得比较呆板。(拍摄时间为19:18)
↓三脚架是拍摄夜景必备的器材,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是4.5秒,没有三脚架是绝对拍不起来的。(拍摄时间为19:18)
3. 曝光补偿:平衡明暗之间的差距
↓适度的曝光补偿可以平衡明暗之间的差距,让面得以记录更多的细节。这张鱼尾狮的照片中,测光表测得的曝光时间是1/2秒,不过估计暗部的背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曝光,所以加了0.7EV的曝光值,以1/1.3秒的时间来曝光,尽管如此,背景还是有点偏暗。(拍摄时间为19:13)
↓同样的画面再把曝光值增加到1.3秒(+1.3EV),背景的亮度看起来比较好,不过前方鱼尾狮身上的细节却消失了一些,所以哪一张比较好,就看个人的喜好了。在电脑里可以用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简称HDR)的后制方式来合并前后两张照片明暗之间的差异,不过在现场就只能多尝试几个不同的快门时间,来取得最佳的折衷效果了。(拍摄时间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