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周末去山里骑个车、跟朋友一起去徒个步、露个营,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但是,在我们越来越多人涌入山林享受自然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受到了我们的影响。不少车友和驴友在户外骑行或者徒步、露营时,都能有意识地不乱扔垃圾,但是不是这样就够环保了呢?恐怕未必。况且,现在也还有一些车友/驴友的环保意识偏弱,乱扔垃圾的现象还是很普遍。趁着天气回暖大家又纷纷出动之际,小编再与各位分享一个户外运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LNT原则。
LNT即Leave No Trace,意为无痕山林。在1960s,美国户外运动兴起,进行户外运动和野营的人数大增,但很多人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却没有跟上,到了70年代的时候户外运动对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影响甚至是破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从这时开始有关部门便与专业人士以及民间组织合作,一起教育民众在进行户外运动时需要遵守环保的原则,LNT原则正是在此期间渐渐形成。至1994年,非营利组织The Leave No Trace Center for Outdoor Ethics成立,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LNT原则,教育户外运动爱好者如何在享受户外的同时保护环境。
一、事先计划与准备(Plan Ahead and Prepare)
这里所指的事先计划与准备,除了我们平时所做的行前准备之外,还包括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事先准备。
事先好好准备,才能愉快地去山里玩耍,同时又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1. 事先了解你将要去的地方的相关条例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管制规定,譬如你要去穿越羌塘无人区,你得事先了解关于这个地区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些条例,了解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2. 准备好应对极端天气、危险和紧急状况。
3. 事先安排好行程,避免出行高峰,这一点主要是避免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果短期内有大量的人类活动,可能会超出当地环境的负荷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4. 小团队出动,如果出发人数多可以分成4-6人的小团队,原因同上。
5. 重新打包食物以减少浪费,譬如未吃了一半的鸡腿再次打包带走(当然,举个例子而已,我知道你们在外面没有鸡腿吃)。
6. 使用地图和指南针,避免通过喷漆、堆石、路标等方式进行标记路线,尽量减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在可承受的地面行走和扎营(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有些人会翻译成"坚实的地面",但小编认为"可承受"更合适,虽然看着怪怪的,但自然环境本身的确是在"承受"着人类的活动,为了把影响最小化,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承受能力"最强、造成的影响最小的地面来进行活动。
比较热门的地方大多已有现成的路线可走,我们不必开辟新路线
1. 可承受的地面是指原有的林道、营地、岩石、砾石地面、干草或者雪地,这些地方即使你走过/骑过或者在上面扎营也不会对当地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2. 保护水源,在离湖边或者溪流至少200英尺(约合60米)的地方扎营。
3. 好的扎营地是找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没必要去多造一个营地以供选择,多造一个营地就意味着多毁一片草地。
三、妥善处理废弃物(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这是很基本的一点,国内的很多环境保护的宣传也着重针对垃圾处理的问题,然而还是有很多车友/驴友会在实际的骑行或者徒步等户外活动中忽略掉。
把垃圾都带走,就不必让别人来为你的疏忽善后
1. 拿出来的都要带回去,检查一下营地和周边有没有留下垃圾和剩余的食物,把所有的垃圾和残留食物都带走。除了扎营时需要注意,骑行或者徒步过程中也一样,不要想着因为累就可以随意扔,毕竟这种累是我们"自找"的,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借口。(PS:"累"是小编最讨厌的借口,你这么累,又不是非跑出来不可,好好待家里不行么?)
2. 蹲坑之前先挖一个大概15-20厘米深的小坑,挖坑地点需离水源、营地和林道至少60米以上,事后记得填坑并且盖好伪装,保持与周边环境一致。嗯,就让"翔"深深地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安安静静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吧。
3. 个人卫生用品在使用后打包带走,譬如蹲坑之后用过的卫生纸,虽然听起来似乎有点恶心,但你想象一下你扎营的地方周围点缀着白花花的卫生纸那个画面,或许"打包带走"就不会那么恶心了。
4. 洗澡或者洗餐具的话,把水带到远离水源60米以上的地方进行,可以使用少量生物可降解的肥皂/清洁剂进行清洗。清洗餐具的水需要滤渣后分散泼出,因为集中倒在一个地方的话可能会导致一小片植被的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