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探险、科考的相关知识

优游网 > 户外游 > 知识普及 发布于2025-01-23

导读: 南极探险、科考的相关知识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南极考察?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南极是位于地球一偶的孤僻独立的白色大陆,与我们生活的绿色世界隔着千山万水,似乎没有必要开展全球合作式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其实不然,人类经过20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随着对南极考察的深入,越来越认识到南极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极地迷恋,想揭开南极和北极之迷的目的有许多,其中包括个人的,科学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政治上的等等。为了进行地球、生物、物理和海洋科学方面的考察,南极吸引着许多探险家、科学家和各国政府。

  早期,一些探险家、科学家是在各国政府、团体、个人的资助下从事南极探险活动的。而现代的南极考察则主要由各国政府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进行,中国也不例外。我国进行南极考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南极洲的存在和演变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质科学家研究南极洲及古冈纳大陆的演变对于认识中国的地壳演化、动植物的形成和分布以及成矿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气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气候学家研究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更是不能不考虑南极;南极洲生态系统比较独立而且基本上保持其原生状态,为研究生物学家生物环境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南极洲作为受人类干扰最少的大陆,它不仅提供了全球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信息,并且还是研究目前全球环境变化最有价值的“参照区”;由于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成为研究空间物理和宇宙学的良好场所;保留在冰雪中的陨石是南极奉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对南极陨石的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探索星空的奥秘,也许还能揭开宇宙间生物起源的奥秘;南极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一直对人类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也许若干年后,南极洲将作为人类最后的矿藏基地被开发利用。当然,神秘的南极对科学家的吸引力还有很多很多,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还将有更多的重大课题等待人们的发现。

  是谁发现了南极?

  数百年来,各国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奔向南极洲,有的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贡献于南极大陆的发现。但谁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迄今仍有很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年代久远,证据不充分,另一方面则是主观的原因,涉及到有些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和民族尊严等。英国探险家库克,经过两次环球航行后断言,不可能存在一 个富饶的南方“未知大陆”,但后来却有些人拼命证明他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看见了靠近南极大陆的亚历山大一世地,但有些人却说他们不知道看见的是什么。但是这些早期南极探险的先驱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毅力,是值得称颂和学习的。他们的业绩,不但名垂于史册,而且还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探险家和科学家,投身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

  最早去南极探险的是哪些国家的探险家?

  最早寻找南方“未知大陆”的有英国、俄国、美国和法国。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率船开始寻找南方大陆,首次环绕南极航行,驶进南极圈,抵达南纬71度10分的海域,他是南极探险的先驱。英国的威廉・史密斯,在1819~1821年,5次率船到南极海域航行,发现了南设得兰群岛。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在18l9年率船到南极,驶入南极圈,环绕南极航行,几经航行,在1821年发现距南极大陆不远的彼得一世岛。美国的纳撒内尔・帕尔默,在1820年率船驶向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继续航行,发现南极半岛。英国的詹姆斯・威德尔,在1822年率船向南极挺进,创造了南行的新纪录,到达南纬75度15分的海域。法国的迪蒙・迪尔维尔,在1839年向南极进发,在南极圈附近,发现一条海岸线,并登上岸边。

  英国的詹姆斯・罗斯,在1840年开始,率船驶抵南纬78度11分的海域,又创向南航行的最高纪录,发现了大陆冰障和两座火山以及多个群岛岛的,并寻找到南磁极,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是谁?

  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

  各国对南极考察的投入是多少?

  南极考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能够充分地体现各国的综合国力,因而主要表现为各国政府行为。各国对南极考察的投入相差巨大,按照1999年的投入分别是:阿根廷约350万美元、法国2650万美元、智利800万美元、英国约3500万美元、新西兰750万美元、瑞典750万美元(含北极经费),而投入最多的美国是2.5亿美元(含北极考察经费)。我国极地考察的经费每年大约是几百万美元,在经费偏低的条件下,建成、维持着2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一艘破冰船,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有些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长城站气象条件如何?

  中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都在南极洲边缘地区,相对而言,自然条件要好一些。长城站在亚南极,属典型的副极地海洋性气候,与南极大陆相比,温和湿润。夏季代表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3摄氏度,冬季代表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8.0摄氏度,其年平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零下26.6摄氏度;全年多降水,阴到多云的天数约占80%,降水天数达249天,年平均湿度为88%,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是南极洲最暖、最湿的地区之一。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长城站地区极地气旋活动频繁,经常吹东南偏东风,极大风速为40.3米/秒,个别月份大风日数可达16天之多,全年出现8级以上大风天数为140天,是研究极地气旋活动的好地方。

  中山站气象条件如何?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躁,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l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南极考察站的物资是怎样运输的?

  南极之所以最晚被人类发现,就是因为她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特别是环绕南极大陆的海冰,直接阻挡了人类探索的脚步。各南极考察站的物资运输也是各国南极考察的一项非常主要的工作,因为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南极考察站的运输和物资补给是非常困难的。多数南极考察站建立在南极周边沿海,破冰船可以撞破坚冰,开航到离岸不远处,若海冰足够结实,就实施海冰卸货,用船上的吊车把货物吊放到船旁的冰面上,再用其他车辆转运到考察站,同时可以从船到站连接输油管线,进行燃油补给。若海冰已经破碎,可以实施小艇卸货,把货物分批转运上岸,有些不太重的货物可以用直升飞机吊运。有些考察站建立在南极的内陆,就需要在体基础上再用雪地车和雪橇将物资拖带到内陆的考察站,这就相当费时费力,并且有一定的危险,因此个别考察站附近建立了冰盖机场,考察站的物资大多依靠大型运输机运输,快捷、方便、安全。

  小艇卸货时最常见的困难是什么?

  中国南极考察经常使用的运输方式是在南极进行小艇运输,从大船上放下携带的小艇或驳船,装载考察站用物资,转运到岸边码头。但由于南极沿岸经常聚集的浮冰,极大地干扰了小艇卸运工作,经常造成小艇浆叶损坏,舵叶被撞掉,驳船被撞漏和被冰封住动弹不得。特别是在中山站附近,几乎每年都发生小艇被浮冰围困的事情。对此,小艇上随时准备了御寒的服装、几天的应急食品和必备的通讯器材,以备不测。

  在南极怎样确定所在位置?

  人们通常确定自己位置的方法是使用地图,特别是使用标注详细的大比例尺地图。科学家们现在正利用人造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和飞机航拍的照片绘制中比例尺的南极地图,但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人类的活动,人们至今还没有绘制出南极的大比例尺地图,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茫茫的南极内陆冰盖,南极考察队员是怎样确定自己所在位置的呢?

  退一步讲即使是有了地图,无奈南极大陆的雪原尤如茫茫大海一样,没有任何参照物,因而也不能在地图上确定出自己的位置。于是,在南极早期探险的人们曾经一边记录下狗拉雪橇和雪上车移动的距离和方位,一边来推断自己所在的大致位置,而在有的地方,就采用过去航海时那样的办法,由观测太阳和星星来定位,即应用天文测量方法。

  80年代后期,南极考察普遍采用了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定位方法,该系统发射了许多颗卫星,利用卫星定位仪,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开阔的地方都能同时接收到四颗以上的卫星信号,从电波的相差能立即把经度、纬度和高程三维位置高精度地确定下来。因此,自从南极大陆上运用了测地卫星的新技术,进行定位变得既迅速又正确,南极考察队员再也不担心在茫茫冰原上辩不清位置和方向了。

  南极考察站有哪些类型?

  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从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和日本在南极内陆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其中,美国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前苏联的东方站最为著名。

  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是什么样子?

  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一般规模较大,各种建筑设施齐备,一年到头都有人在站上工作。这些站里科学研究项目较多,实验手段先进,许多项目是常年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即使是在严酷的隆冬,科学观测工作也不能停止。因为是常年有人居住,所以站上在后勤保障、交通、通讯、生活设备等方面,基本上能满足队员生活、工作的需要。不过这种站一般夏季人员较多,冬季人员相对减少,越冬人员包括后勤保障人员和科学家两部分。常年科学考察站就像一座建在南极冰雪王国的微型城镇,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南极科学城。目前,在南极地区,常年科学考察站有50多个。我国的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都是常年科学考察站。

  南极夏季科学考察站是什么样子?

  南极夏季科学考察站,顾名思义,就是每年南极夏季(11月至次年3月)才有科学家工作的考察站。冬天到来之前,人员撤离,考察站也就关闭,待到来年夏季再使用。一般来说,这种站的规模相对较小,但有些也备有动力、机械设备和和队员生活居住的设施。南极夏季科学考察站大多数是常年科学考察站的“子女”站或叫做“卫星”站。它们大多数建在条件恶劣,而又特别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地区。目前,这种夏季科学考察站在南极洲大约有1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70~80个左右。我国在南极洲没有夏季科学考察站。

  南极无人自动观测站是什么样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航天技术、卫星观测技术、无线电遥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现代高技术逐步用于南极科学考察,人们广泛使用各种自动化仪器设备,把它们安置在无人站里,通过定时发送观测记录等方式,达到记录和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目的。目前,无人自动观测站在南极洲越来越多,大多数无人自动观测站主要用于收集气象、地磁、地震资料。

  什么是南极避难所?

  南极的气象复杂多变,特别是突然而起的暴风雪对正在进行野外考察的人员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但这种恶劣天气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最多2~3天就会过去,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使野外考察的科学工作者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下能有个临时躲避之处,设立了许多避难所,避难所里存放一些食品、燃料、通讯器材、御寒服装等,几个人在避难所生活几天不成问题,待天气转好再走。这些避难所,门从不上锁,各国考察队员以及游客和探险者遇到不测时,可以自行进住,避险躲风,饿了有食物,冷丁有衣被,自行取用,不用付款。这是救难护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南极地区的具体体现。

  我国南极考察始于何时?

  中国的南极考察活动始于八十年代初。但早在二三十年代,中国就出版了好几本南极方面的书籍,最著名的就是《两极探险记》,开始介绍南极各方面的知识;解放后,新闻界撰写了大量的有关南极知识的文章,出版界编辑出版了很多有关南极自然地理、生物和矿产、探险史方面的书。195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至可帧教授指出,中国人应该去南极,研究南极。60年代,在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有很多科学家再次提出要考察和研究南极。国家海洋局在正式成立时,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项任务中。就包括“将来进行的南、北极海洋考察工作”。1981年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1983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我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定。

  1980年1月,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初访南极洲并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促而揭开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序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先后选派了50多名科学家到友好国家的南极站或南极考察船上造行科学考察。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1989年2月26日,又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中国第二个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

  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根据南极委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率团随阿根廷的抗冰船“天堂湾”号航行的体会,在南极半岛建站仍有很大困难。于是,南极委选定南设得兰群岛作为中国第一个南极站的站址。站址的具体位置还要通过实地勘察,看是否具备较大的露岩地域、船只易接近、卸货方便、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和站区可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等条件再定,之后,预选出11个站址,其中以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最为理想,这是一块台阶式鹅卵石地带,地域开阔,有3个宜饮用的淡水湖;海岸线长、滩涂平坦,便于小艇抢滩登陆;距智利马尔什基地机场仅2.3公里,交通方便;夏季露岩多,地衣、苔药等植物发育也比其他地点好,企鹅和其他鸟类在此栖息繁殖,适宜开展多学科考察。最后,中国南极长城站就座落在这里。

  中国南极中山站为什么选在拉斯曼丘陵?

  出于对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考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就为东南极洲建站作准备。首先广泛开展了调研工作,多次派专家、学者,到日本昭和基地、苏联青年站及和平站、美国默克麦多站、澳大利亚凯西站参观访问,搜集建站资料,学习外国经验,实地考察了自日本昭和基地、戴维斯站、莫森站至罗斯海的南极大陆沿岸的许多地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最佳方案,预选出两处作为站址,一是普里兹湾内的拉斯曼丘陵地带,即位于南纬69度,东经76度附近;一是阿蒙森湾沿岸。这两处均属露岩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科学考察的前进基地。

  1988年10月初,我国派先遣组随澳大利亚“冰鸟”号考察船赴南极洲,登上拉斯曼丘陵,对预选站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淡水资源和地形特点等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拉斯曼丘陵的建站条件比阿蒙森湾要优越些。南极委根据先遣组的实地勘察报告,最后确定中山站建在拉斯曼丘陵地带。

  中国南极长城站座落在哪里?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以世界著名的中国长城命名,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7年12月30日题写了站名。
  长城站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端,其地理座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距离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与北京的方位每为170度38分27秒。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全岛面积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个国家的9个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长城站有哪些建筑?

  长城站自建站以来,经过三、五、十三次队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医务文体栋、气象栋、通讯栋和科研栋等7座主体房屋,还有若干栋科学用房,如固体潮观测室、地震观测室、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卫星多普勒观测室、地磁探测室等,以及其他用房,如车库、工具库、木工间,冷藏室和蔬菜库等。

  长城站开展哪些科考活动?

  长城站是座小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员不仅在这里可以从事气象观测、固体潮观测、卫星多普勒观测、地震观测、地磁绝对值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等,还可在生物实验室、无线电波传播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和微机房里进行综合研究、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何处?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距离北京12553.160千米,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有哪些建筑和生活设施?

  中山站建站十年来,经过多次扩建,现也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

  站上生活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队员宿舍内配备有多功能软床、沙发、写字台、衣柜等,室内温度适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度。站上的全自动冷热水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各用水点全年不间断的冷热水供给。洗澡间保证提供水温不低于40度的热水,供队员们随时洗澡。站上拥有各种车辆十多辆,可以满足交通运输、施工和科学考察的需要。其中包括德国制造的PB240型大型雪地车3辆、这种雪地车,即使在冬季,也可进行远程科学考察。电站由3台150千瓦和1台3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成,可以保证站区生活、工作和科研等的连续用电。站上的医务室,配备有无影灯、多功能手术台等医疗器械,可进行一般性的外科小手术。通讯室安装有两套1.6千瓦的单边带发射机和全波段收讯机,以及海事卫星终端设备,不仅满足了中山站与北京的通讯联络,也可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字、图片传输和电话业务。中山站与长城站一样,也建有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此外,发电机安装有消烟和减噪声设备,可减少发电机的废气排放,防止污染大气环境。

  中山站开展哪些科学考察活动?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摘自:中国科学探险联盟


▼手机微信上长按二维码图片(电脑上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随时获得新鲜旅游资讯

哥伦比亚咖啡豆是按什么来分级?慧兰产权水洗卡杜拉介绍

在中美洲地区,大部分咖啡产国的咖啡分级制度相对简单明了,主要以海拔分级为主,但在南美洲,咖啡分级就相对复杂,其中,哥伦比亚的分级制度主要基于瑕疵率、目数大小这两个因素,这是为了确保出口咖啡的质量。Ex

发布于12月20日

涨价30%!多家国际烘培商宣布涨价

据媒体报道,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导致咖啡豆价格上涨,影响全球咖啡市场,包括巴西国内消费市场,因此巴西主要的咖啡烘培商,包括全球最大的咖啡公司之一JDEPeet's,预计从明年初起将提高国内市场的

发布于12月20日

印度尼西亚多地遭遇暴雨天气!咖啡采收受阻

据媒体报道,近段时间,随着印度尼西亚近入雨季,但本次雨季十分强劲,多地因强降雨引发自然灾害,连日来洪水、山体滑坡、房屋、树木倒塌事件频发,多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影响最严重的是在爪哇岛的西爪哇省

发布于12月19日

巴西主要种植红波旁吗?为什么黄波旁成熟不是红色?

根据历史记载,在1727年,咖啡便引进到巴西的北部,当时是铁皮卡(Typica)品种,虽然铁皮卡是咖啡文化和遗传上最重要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种之一,但其产量以及抗病能力较低,并不符合经济效益。于是,巴西在

发布于12月18日

创历史新高!哥伦比亚国内咖啡价格月升13%

近日,哥伦比亚咖啡种植者联盟(FNC)发出报告,得益于国际咖啡期货价格高涨,哥伦比亚国内平均采购价格也水涨船高,哥伦比亚国内平均采购价格为2456567比索(约557美元)/担(125kg干羊皮纸咖啡

发布于12月18日

巴西新产季咖啡仅售12%!持续推高价格

近日,巴西当地咨询机构Safras发布了近段时间巴西咖啡销售报告,报告中指出,截止12月11日,巴西已经销售了2024/25年度咖啡产量的79%,远高于去年同期69%和过去5年平均73%的销售进度,仅

发布于12月17日

越南咖啡出口额有望突破55亿美元!

近日,据越南媒体报道,由于2024年咖啡价格平均增长50%以上,将会推动越南咖啡出口额突破50亿美元的大关。虽然,尽管越南国内咖啡销量呈增加趋势,但占总产量不到20%。据越南咖啡和可可协会(VICOF

发布于12月15日

26年最高!巴西国内咖啡现货价格创新高

据巴西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巴西的干旱和高温天气导致咖啡产量大幅下滑,这也影响了巴西国内的咖啡产品价格,据近日公布的巴西全国消费价格综合指数(IPCA)的数据,自去年12至今年11月期间,巴西国内咖啡

发布于12月14日

市场预计未来3至5年咖啡价格仍保持高位!

早前,由于市场对全球咖啡供应紧缩的担忧加剧,导致咖啡期货价格不断上涨,纽约阿拉比卡期货价格更是上涨4%,创下每磅343.4美分的历史新高,行业价格标杆美国C咖啡期货价格也触及348.3的高位。但在昨日

发布于12月13日

埃塞2024/25年度咖啡出口有望达20亿美元!

近日,据媒体报道,埃塞俄比亚计划将会扩大咖啡面积和贸易,据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长宣称,埃塞俄比亚不仅希望成为咖啡生产大国,还希望通过提高咖啡产量和产品质量,在世界各地的竞争中领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农业部

发布于12月12日

为什么巴拿马瑰夏风味独特?水洗波奎特瑰夏风味介绍

2004年,翡翠庄园使用瑰夏(Geisha)品种参加最佳巴拿马(BOP)竞赛和拍卖会,瑰夏凭借精致的花香、茉莉花和桃子般香气,赢得了冠军,并打破当时咖啡拍卖价格记录,从此瑰夏品种的名气越来越大,现在更

发布于12月11日

创历史新高!纽约咖啡期货价格343美分/磅

据媒体报道,尽管罗布斯塔咖啡期货在最近下跌,但由于市场对全球咖啡短缺的担忧加剧,导致咖啡期货价格在创历史新高。在12月10日,咖啡豆行业价格标杆美国C咖啡期货价格收市价格为334.03美分/磅。在今年

发布于12月11日

巴西咖啡11月出口量同比增长5.4%!

近日,据巴西咖啡出口商协会(Cecafé)的报告,在11月,巴西咖啡共出口466.2万袋(60公斤/袋),与去年同期442.2万袋相比增长了5.4%。在收入方面,与去年同期的8.25亿美元增长了62.

发布于12月10日
[ 南宁酒店] [ 南宁美食] [ 南宁景点] [ 腾冲住宿] [ 腾冲伴手礼] [ 腾冲景点] [ 伊犁住宿] [ 伊犁特产] [ 伊犁自由行] [ 阳朔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