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怡整理报导
适逢“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会”以及“建国一百年台湾设计年”的盛大举办,台北市立美术馆值此盛事,特别引进由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所策画《伦敦超当代设计展》,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作为展览脉络,并邀请15位当代英伦设计界名家,以当代思维重新思考公共愿景,如何以设计来创造或改善市民生活,以回馈这座曾让他们扬名立万的城市,借此也映照出他们对于伦敦人文风情的敏锐观察。

汤姆.迪克森作品“伦敦运输”。(图片提供/台北市立美术馆)
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在2009年筹画此展时,特别邀集15位以伦敦为发展基地的各类型设计名家与新秀提供新的设计产品或概念,参与的艺术家多是一时之选且涉猎领域广泛,如时尚设计师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韦恩.海明威(Wayne Hemingway);第一位女性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萨哈.哈帝(Zaha Hadid)、甫设计上海世博英国馆的汤玛士.海泽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无印良品欧洲创意总监的工业设施设计工作室(Industrial Facility);国际知名产品设计师朗.阿瑞(Ron Arad)、汤姆.迪克森(Tom Dixon);善用材质热胀冷缩或导电功能等化学物理特质做为产品特点的保罗.卡士吉(Paul Cocksedge)、以及曾为英国卫报、观察报的实体报纸与网站重新设计字体与编排方式,以建立企业新形象的图像设计师奈维尔.布洛迪(Neville Brody),其所创造的字型横跨流行、街头、商业等多领域他同时为1980年代英国最重要的文化刊物之一“The Face”创办人也在参展艺术家之列。

汤玛士.海泽维克作品“树枝状路灯”。(图片提供/台北市立美术馆)
这些当代设计名家如何为伦敦市献上新创意,解决改进市民生活与城市景观呢?保罗.史密斯的“给伦敦的新垃圾桶”,是设计一个兔子造型的垃圾桶,当靠近垃圾桶的开口,这只兔子的耳朵即会闪闪发亮,史密斯创造一个属于个人品味的概念产品,用幽默趣味的方式回应这座城市。有些设计师则选择伦敦市中辨识度、普及性高的物件来作发想,如公车站、路灯、邮局等。以汤玛士.海泽维克的作品“树枝状路灯”为例,他将遍布大街小巷、平凡直立的路灯,巧妙变化成为仿佛在舞动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