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甘蔗中毒
春天要当心吃霉变甘蔗会中毒
病原学
霉变甘蔗中毒的病原菌是节菱孢菌(arthrinium),其产生的毒素为耐热的3-硝基丙酸,主要损害中枢神经。产毒条件是15-18℃,pH值为5.5,培养基含糖量2%-10%.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每年的2-4月份,大部分在北方。每年11月份甘蔗从南方运到北方,储存过冬之后,第二年春季销售。春季气温上升,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甘蔗霉变并产生毒素。有的甘蔗收获时未完全成熟,含糖量低,则更有利于节菱孢霉的生长。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外皮失去光泽,并可见各种颜色霉菌生长,内部呈褐色可有霉点,霉味或酒精味,酸味。食用这种甘蔗可导致中毒。
中毒表现
中毒潜伏期短者10 min,长者十几个小时,一般潜伏期愈短,症状愈重。轻者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视力障碍,24h后恢复健康,不留后遗症。重者除上述症状之外,剧烈呕吐后出现阵发性抽搐,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样。多病后1-3天死亡。重症者常留后遗症,如痉挛性瘫疾、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身体卷曲状、四肢强直等,少有恢复。
预防措施
1.甘蔗成熟后再收割,收割后防冻。
2.储存及运输过程中要防冻、防伤、防止霉菌污染繁殖;储存期不宜太长,而且要定期对甘蔗进行检查,发现霉变甘蔗立即销毁。
3.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严禁出售霉变甘蔗,亦不能将霉变甘蔗加工成鲜汁出售。
4.食用甘蔗前仔细检查其质量。
赤霉病麦中毒
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即赤霉病麦,亦称昏迷麦。除能引起人中毒外,还能引起猴,犬,猪,马,猫等动物中毒。
病原学
赤霉病麦的病原菌属镰刀菌属,我国主要是禾谷镰刀菌,占94.5%。禾谷镰刀菌在气温16-24℃,湿度85%时最适宜在谷物上繁殖,比如在小麦、大麦、元麦,还有玉米、稻谷、甘薯等。病麦的皮发皱,呈灰白色且无光泽,颗粒不饱满,易碎成分。当赤霉病麦检出率在3%-6%时,人使用后就易发生食物中毒。
能引起麦类或玉米赤霉病的镰刀菌可产生两大类霉菌毒素,一类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具有致呕吐作用;该毒素耐热,110℃ 1h才能被破坏。另一类是具有雄性激素作用的玉米赤霉烯酮类。赤霉病麦中毒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所致,与玉米赤霉烯酮无关。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麦收季节多见。
中毒表现
中毒特点是起病急,症状轻,病程短,可治愈。潜伏期一般为0.5-1h。主要症状有;初期胃部不适,恶心,继而有明显的呕吐,头晕,头痛,无力,付账,腹痛。轻者,呕吐2h后恢复正常,重者可有四肢酸软,心悸,呼吸加快,颜面潮红,步态不稳。中毒发病率为33%-79%。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加强田间管理,推广抗赤麦病的谷物品种,收获后及时脱落,晒干或烘干并储存于干燥,通风场所。
降低或除去赤霉病麦粒及毒素;
分离病麦 病麦轻,用风选和水选法可分离。
稀释处理 病麦与正常麦粒混合,降低病麦比例至1%以下才安全。
适当碾轧 病麦毒素多集中于麦粒外层,经适当加工磨去部分外层,可降低毒素含量。
改变食品加工方法。将病麦做成发酵食品,如酱油,醋等。感染严重的病麦,可做工业酒精,但不能做饲料。
霉变甘薯中毒
病原学
甘薯(又称白薯或地瓜)黑斑病是由甘薯长壳菌或茄病镰刀菌所引起,又称黑斑病甘薯中毒。它们多寄生在甘薯的伤口、破皮、裂口处。被侵害部位呈淡黄色,与空气接触后即变褐或黑色,病变部位较硬,表面稍凹陷,食之味苦。人或牲畜食后可引起中毒。引起霉变甘薯的毒素耐热性强,无论生食或熟食均可引起中毒。毒素在中性环境下很稳定,但遇酸或碱均能破坏。
中毒表现
潜伏期为1-24h。主要表现为轻者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除上述症状之外,同时会有肌肉震颤及痉挛,昏迷最后死亡。
预防措施
做好甘薯的收获及储藏工作,避免薯块及薯皮破损而受病菌污染;定期检查储藏甘薯,发现黑斑及时剔出;食用甘薯前应去除黑斑及腐烂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