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才能更有生命力。近年来,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文化旅游也成为全国许多地区发展的重点之一。如何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从旅游方面看,无论是旅游的推介,优化整合旅游环境,还是旅游项目的打造都需考虑文化因素。挖掘景区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演艺、表演,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展示,使景点更有文化内涵,更符合文化旅游的本色,使文化旅游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旅游更富有内涵。
提到特色文化旅游,纵然不能错过洛阳这座千古名城。说起洛阳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就曾在《过洛阳故城》中写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河出图、洛出书”,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理学光大于此,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都诞生于此,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在这里你不禁会感叹,这座城市历经沧桑的历史面容正在神奇般地焕发着青春的气息。你更会惊奇,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竟然会与现代时尚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洛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其血脉之中。近年来,洛阳积极用文化装点旅游,“文化+旅游”,更是让洛阳这座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为结果。正是在文化与旅游这样千丝万缕的碰撞与融合之中,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史诗剧《武则天》由此应运而生。该剧作为洛阳盛世唐园文化产业园重要文化旅游项目之一,耗资2.8亿人民币,该剧将现代声光、电控模型、电技术、舞美相结合,以洛阳为历史背景,全剧以全新角度、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从14岁入宫到82岁去世光辉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剧中以洛阳最珍稀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卢舍那佛的雕凿过程为解构,讲述了武则天是如何在被士族阶级“妖魔化”的声浪中,为践行为民为理想,不怕牺性,舍身取义,凿肉成佛,敢于与顽固僵化的旧势力作斗争的,鲜活的,最终成为的一代明君的故事。剧中将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通过表现开凿石窟的过程,让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睁眼了、笑了、活了。”除去活灵活现的表现形式和史诗般千回百转的剧情之外,全剧更是台词更上下足了功夫,汲取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最灿烂的诗词格律之精髓,上下皆运用古诗词仄韵的语境,音韵之美不可比拟。除此之外,剧中还融入了卢舍那大佛、牡丹、洛阳方言等地道的“洛阳元素”,多个方面均是第一次呈现。
对中国人而言,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需要激发文化自信这个“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型史诗剧《武则天》的出现并不是在于说一段历史,讲一个故事,其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起观众的记忆与情怀,让观众从中感受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从而扬起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阶段,实景史诗剧《武则天》通过几个月的试演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已然成为继白马寺和龙门石窟之后洛阳旅游市场上的第三辆“黄金马车”,成为洛阳最具有深厚人文气息和历史文化的新名片。由此可见,只要坚持“文化+旅游”战略,通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深度捆绑式的发展,与祖国一同“文化成长”,河洛大地所焕发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光彩中的文化光彩,也必将更加瑰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