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2017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乡博会)上,在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格局下的城市创新与新乡村”为主题的“新都市主义/新田园主义下的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高峰论坛”上,中营都市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分享了《传统村镇是中国伟大农耕文明最后的载体》,引发较大反响,现分享如下。
《传统村镇是中国伟大农耕文明最后的载体》
文/陈可石
大家早上好!
在过去十多年间,我们完成二十多个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并采用田园城市作为主要设计理念,我有一些心得希望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英国田园城市理论
说到田园城市,要从英国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开始。我在英国生活了六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英国的乡村非常美丽,非常漂亮。然而回国之后,我感受到很大的反差,很多村落都展现不出田园之美。我们的乡村在古代应该是非常优美的,因为很多唐诗宋词都描述到了古代中国乡村的田园之美,所以我把很多精力用在乡村的规划设计上,希望能重现这种美。
另外,我觉得中国的乡村,特别在云贵川这类比较偏僻的地区,比较多地保留了乡村美丽的一面,因此我们的项目也比较集中在云贵川一带。
田园城市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乡村是有好的一面,城市也有好的一面,它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把乡村和城市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三磁铁理论”。乡村有干净的空气,新鲜的食品,在乡村,大家一起长大,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对彼此都比较放心。乡村给人类生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和社会结构,所以乡村是人居的一个理想场景。
为什么大家要离开城市?因为城市有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环境、工作压力等因素冲垮。为什么大家又要到城市?因为城市有好的医疗、教育服务和就业机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认为乡村有乡村吸引人的地方,城市也有城市吸引人的地方,而理想的城乡规划就是乡村与城市能够结合在一起。
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所熟悉的英国乡村,这个乡村位于伦敦郊区,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乡村规划非常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英国对于环境有着非常强的保护意识,在英国很少看见随便砍一棵树或随便拔一棵草,乡村没有生态被破坏的迹象。在乡间开车,很难找到一块裸露的泥土,都是由植被覆盖,我觉得这就是现在的理想乡村。我常常在想,什么时候中国的乡村能够像这张照片这样,展现出充满绿色、如同田园牧歌一样的场景。
这是约克镇,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乡村基本上保留了工业革命以前的格局。典型的英国乡村最主要的元素就是教堂,它是通常位于村庄的核心位置,是村民活动交流的中心。我在做很多乡村规划和小镇设计的时候,对于我们在精神空间方面的缺失感到非常遗憾。很多乡村没有保留好像文庙、关帝庙、财神庙、佛堂等这样的传统精神空间,因此我希望中国未来的乡村能够像英国的乡村一样,有承载自己文化的精神空间。我现在设计的乡村,都预留了未来乡村发展的精神空间,希望未来这些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空间得以恢复。
二、东方田园思想
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我们传统的田园思想有非常深厚的根基。我总结中国田园思想的缘由,发现从魏晋时代田园思想就已经萌发。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许多中国古代文人,可能年轻的时候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的精神支持,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他们就回归到田园。因此我们看到魏晋、明清时期官员在退休以后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这说明了田园思想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中国的田园思想和英国的田园思想有什么差别呢?就是我们更加在思想的渊源深处,有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依赖。那我们传统文化中主张什么呢?我们主张渔樵耕读,在一种田园的、诗意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在我做的很多小镇与乡村规划设计当中,对于中国的田园思想做了重要的诠释。我认为安居乐业是我们农耕文化一个伟大的价值观。
后来,我作为成都市政府的顾问主持了成都周边很多旅游小镇和古镇的规划设计,像洛带古镇、汶川水磨镇等等。我们实践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田园思想与中国传统古镇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工业文明始于英国,那么可以说英国代表了伟大的工业文明,而农耕文化的成就我认为主要展现在中国,农耕文化对我们国家影响深远,成就了东方伟大的文明古国。魏晋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等所体现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我们伟大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够在过去15年里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传统的小镇、旅游小镇和特色小镇的设计上面,追求农耕文明的现代诠释。
我们在追随自己的传统文化上进行了几千年的实践,其中可以发现很多连续贯穿我们精神世界并成为哲学基础的人居理想。从绘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理想,那是一种对农田、阡陌和山水的诉求,这种理想的生活环境集中体现在小镇与乡村里。上个月,我刚刚从东京调研回来,发现东京超过一半人生活在郊区、生活在小镇里,并不是都住在拥挤林立的高楼大厦里。所以我觉得,作为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应该让这种居住方式回归,再次打造我们的乡村。
三、美丽乡村在欧洲的经验借鉴
我们再来看一看欧洲的美丽乡村建设,由于我多次考察欧洲的乡村与城市,因此希望可以和大家进行一次分享。这张图片是英国的湖区,湖区的乡村仍保留了他们的建筑文化传统,包括采用坡屋顶,使用传统的工艺和传统的材料。去年,我在演讲的时候也反复强调一定要保留传统的工艺、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价值观,否则会对传统文化与城乡风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乡村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有非常沉痛的教训,其中最沉痛的教训就是在浙江。浙江在加速创办乡镇企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摧毁了很多美丽的传统村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是那些连他们自己都不认识的西班牙、意大利,或是什么都不是的风格,丢掉了我们传统村庄的特色,缺乏地域性与文化性,让人不能相信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村庄,因为工艺、材料、文化特征都不是自己的。
约克郡在二战时已经被炸平了,他们对此持的是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希望原原本本的恢复传统建筑和保留原来传统的工艺、肌理和空间,所以约克郡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恢复起来的。我们再看约克郡的城墙,它在二战时候被炸毁,他们把城墙外层进行恢复,并修建了城墙公园。这个案例对我非常有启发,所以我后来在多个项目中都运用了这个手法。例如在最近进行的河源佗城和贵州的项目中我们均建议恢复城墙原貌,我认为如果一个古镇能够把城墙恢复起来,就等于有一个界限,城墙里面可以保留三百年、五百年前的乡村,城墙之外表现更多的是现代化城区。
我们的小镇与乡村建设一定要回到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上。现在看来云贵川保留还是比较好的,但我比较担忧未来十年云贵川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传统小镇的破坏。我每隔五年会去一趟广西桂林,15年前的照片我觉得是最好的,十年前的照片已经有一些奇怪的建筑出现了,破坏了桂林的特色山水。五年前我去拍照的时候,所有村庄都不拍了,因为它已经没有了那种诗意的田园风光,没有我们以前看到的那种优美场景。我们实际上在毁灭自己的传统和破坏我们的乡村。要如何才能阻止传统村落继续遭到破坏?我现在有一个主张:我们宁愿不动,再放十年,可能国人那个时候会觉醒。在未来十年,这种破坏的力量和保护的力量是一个博弈。因此我觉得应该参考欧洲的乡村规划建设的经验,他们在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比我们做的更好,他们的价值观值得学习。
这是法国的普罗旺斯,是我去年拍摄的。我觉得他们没有做特别的东西,就是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和原来的空间格局,这也是我认为他们成功的地方。作为乡村景观,他们做了很多吸引人的场景,我相信这些都是可以在中国实现的。欧洲很多乡村保留了这样的场景,很多人拿着画本在画水彩画,学生在画速写,所以我觉得欧洲的价值观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我们再来看看瑞士,瑞士是世界上非常富裕的国家,瑞士政府规定,山地必须采用坡屋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理念,但是这个理念在中国正在消失。为什么做坡屋顶呢?是因为山地建筑是有第五立面的,山地的坡屋顶本身就是一个立面。
弗莱堡在战后被美国飞机炸平了,他们也是在废墟上原原本本的恢复和保留了弗莱堡传统城市的格局。传统的城镇形态里面,仍然可以注入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这就是我觉得欧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去看一下,像英国的乡村、法国的普罗旺斯、德国的黑森林,他们的经验都会给予我们的城乡建设启发。
每年我都要安排时间再去考察欧洲的这些美丽的乡村,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我希望我们将来的乡村像云贵川,我们越往下走,越应该保留,因为这些是我们文化的基因,是我们农耕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把房子摧毁了,变成现在这些砖房,我们的美丽乡村就被摧毁掉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借鉴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从这种盲目的对现代化膜拜的价值观中走出来。
四、美丽乡村在中国的实践
我在英国读博的时候主要研究西方的建筑艺术,特别是研究了古希腊时期,就是公元前520到公元前460这段时间,也是中国的春秋末期,这段时期欧洲奠定了的西方建筑学基础。在欧洲的旅行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在乡村建设上,欧洲和中国有着很不一样的价值观。我回国以后到了北京大学,我的研究生当中有超过60%是在研究传统小镇、旅游小镇,现在我们称之为特色小镇。我在设计的实践当中,已经完成了超过20多个小镇项目,许多借鉴了欧洲小镇的建设经验。其中我们完成了汶川灾后重建的一个经典案例,叫水磨镇。在设计当中我们要求景观优先,吸取了瑞士的经验,利用小镇的河道,营造了一个湖面,建成了优质的滨水景观。水磨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景观优先。
去年,我们完成了西藏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我觉得这是在古镇古村传统建筑学现代化基础上的升级版。六年前我受委托承担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向广东省政府提出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确定我作为总设计师,确保设计风格和整体形态的一致性。现在建成后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受到了很多好评,还有国际的广泛关注。这是西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来第一个旅游小镇,整体采用了西藏传统的建筑风格。但西藏传统的风格并不是没有创新,我们是在传统的风格基础上来进行的二次创造。因为木结构很复杂,因此我们在设计木结构的时候,委托拉萨的一个木结构公司辅助我们设计。我们之前设计过很多小镇,但鲁朗小镇的工作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按照正常国家收费标准,要做到这样的程度,250多个单体建筑,每个建筑单体形态和彩画都不一样,这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我们在设计安置房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的理念就是一定要创造营商环境,因为你帮助当地居民安置了房子就一定要让他们有收入来源,让他们活得更好,这才叫美丽乡村。不能像有些地方盖六层的房子,又有电梯,把大家搬进去,原来养狗的养不了,养鸡的养不了,种菜的农民搬进了楼房却失去了菜地,让原住民断了生活的来源。所以我觉得新型的美丽乡村一定要让原住民过更好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河源佗城,当时我就觉得佗城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它是岭南开埠第一城,客家文化的发源地。经过了四年时间,佗城并没有大的破坏和改变。我们完成了这个古镇的规划设计之后,一家上市公司马上接手了这个项目,筹措引进了一个基金,这样就给这个古镇带来了新的希望。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城乡建设模式,先做一个好的规划设计,然后向社会做推广,扩大投融资渠道,最终实现项目的落地,达到高品质的改造升级效果。
五、最后寄语
我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传统的村落能够不断地进步,能够不断地被保护下来,能够不断地可持续地发展,能够通过美丽乡村体现我们的田园思想,体现我们中国人的伟大农耕文化,展现我们热爱自己故乡、热爱自己故土的情怀,让我们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生活在中国传统空间里,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