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奖杯?如何在奖杯设计中融合赛事的特色?如何让这座奖杯能够讲述一个故事?”――2015 凯乐石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的奖杯设计师付琨在几个月时间里一直在思索上述问题。
这是第一条(首登)幺妹峰的攀登路线,1981年日本同志社大学登山队经历了两次艰辛尝试才登上顶峰。时任日语翻译的李庆回忆,这支攀登队伍四月进山,准备攀登南壁转东南山脊路线,结果只登达海拔5620米。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攀登队员们出山休整,另外几人留下来继续侦察路线,七月份继续攀登,攀登路线还是南壁转东南山脊,最终有7人分3批登顶。
我们也获得了宝贵的照片资料――1979年,中国登山协会的老一辈登山家曾曙生和张江援等人侦察了四姑娘山,1980年,四姑娘山成为首批对外国人开放攀登的山峰之一。以下三张照片是当年的侦察照片。
1981年7月10日,日本同志社大学登山队第二次进山。队伍从日隆雇佣牦牛进山,目标是将物资装备运到4500米大本营。
从7月10日到7月15日,是适应和运输过程。攀登队员和雇佣背夫平均每人负重23公斤。到大本营的路线开始一段是大坡度的森林地带。然后是沿西脊岩壁下部的草甸坡,坡度很大。完成这一段坡路后,到达开满山花的草甸。从此可看到这次攀登路线的岩沟。岩沟底部的咽喉部没有积雪。
7月16日开始前往C1营地侦查,同时在雪槽底部附近的咽喉地段试登。大本营能够被阳光照到大约是在上午九点。在这之前岩石表面是很滑的薄冰层。前进的方向是沿5600米岩峰的山脊,翻过乱石区,是一段较平缓的冰碛地段。往上就是布满冰裂缝的冰川带。从此需要穿戴冰爪并结组行动。C1营地确定设在约5250米处。雪槽底部向上攀登40米左右可看到此路线的第一个难关―咽喉部。底部往上约80米处以后就是较为平缓的路段。雪槽路线是完全的冰岩混合路段,需要岩石及攀冰技术。雪槽路线最大的问题是落石,尤其是咽喉部的落石非常严重。但依然确定雪槽路线为主要的攀登路线。
7月28日,A队的吹田和角谷早早从C2出发。一路非常顺利,八点到达6100米,然后开始边架设路绳边前进。整个路线雪况不好,雪锥很难固定。到十点,除去最后用来结组的一根绳索,五根路绳已全部用完。这时离顶峰之下的肩部还剩两个路段,不得不采用结组相互保护的方法前进。接近10点40分到达肩部,头顶就是最后的雪檐。在这个地点第一次可以看到四姑娘北峰的雄伟身姿,与头顶上的南峰相比很难判断到底哪个更高?两峰之间垭口就在面前。11点越过肩部地带。11点30分,到达最后雪檐底部。队员角谷手脚并用往前爬行,沿右侧凹状雪壁攀登40米,往右横切五米,翻上雪檐,再往右折回五米,12点整到达峰顶。7月29日,B队高桥、岩田登顶南峰。
7月30日,C队宫崎、田川、红野三人登顶南峰和北峰。7月31日,全队安全返回BC。(以上攀登资料由日本同志社大学登山队提供,张捍东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