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到北京去看看课本里的天安门、万里长城、圆明园。”家住浙江金华金东新城区的12岁男孩周诚fg,今年小学毕业后,在父亲陪伴下,花了16天时间、骑行1800多公里,终于踏上了他心目中的圣地―北京。
周源茂父子俩在东太湖的合影 李婷婷 摄
“等到孩子初中毕业了,我计划再和他骑川藏线,那时候的他,个子更高了。”8月21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周源茂看着一旁皮肤晒得黝黑的儿子,满是爱意地说道。
父子俩的约定
“我一直很想去北京,爸爸曾经答应我,只要我小学毕业时取得好成绩,他就带我去。”在周诚fg心里,这个愿望一直在他小学期间发酵。
而周诚fg的父亲周源茂,也希望能够帮儿子圆满划上小学毕业的句点。
“可当我们决定以骑行的方式去北京时,老婆和朋友都强烈反对。”周源茂告诉记者,起初他们都劝说,此次行程运动量大,小孩年纪小无法承受,让他们放弃这个念头。
然而最终,周源茂的妻子和朋友还是扭不过犟脾气的父子俩,选择了妥协。“刚开始我们都不敢和他的爷爷奶奶说,怕老人不同意。”直到出发后,家里人才敢告知他们。
7月5日中午,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准备,父子俩终于跨上自行车,开始16天的北京骑行。
父子俩在家门口拍了一张合影,作为出发仪式。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他们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风险,也不知道中途会发生什么事情,但他们都毫无畏惧。“坚持,是我从小灌输给儿子的一种思想。”周源茂说道。
16天、1800多公里、2.4万个字
从7月5日到7月20日,长达1800公里的路线上,父子俩骑行经过西湖、太湖、洪泽湖、大明湖;经过大运河、长江、黄河;经过杭州、苏州、曲阜、济南、天津……“看自然风光,赏人文景观,走红色教育基地。”周源茂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儿子拓宽眼界,他的路线选择基本围绕湖河和大城市为主,让他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体验课本外的知识。
骑行进京,无疑是艰辛的。而途中的所见所闻,作为父亲的周源茂都详细地记录在2.4万字的行程日记里。
“从台儿庄纪念馆出来,已经是快14时了,我们吃完饭(饭菜,相当的不合口味),就直接赶路了。到3时,眼皮已经支撑不住,感觉骑着自行车都能睡着,赶紧找了一棵梧桐树,靠着,不到两分钟睡着了。”这是骑行日记中的一段文字。
“累、热、睡不醒、饮食不习惯、住宿条件差,是最主要的困难。”周源茂说,过了山东台儿庄以后,天气变得炎热,温度都在35摄氏度以上,体力消耗很大,每天两个人都要喝掉20瓶左右的水,骑行服上也会附着厚厚的一层盐渍。
累了,两人就在路边的安全地带休息;屁股磨破皮了,父子俩就相互安慰上药。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让他们的感情也愈加深厚。
最难忘的不是北京而是途中
7月20日下午,父子俩终于抵达北京。按照行程计划,父子俩分别在21号和22号先后参观了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城、故宫、圆明园、卢沟桥和天坛等地。在这两天时间里,周诚fg的愿望一一变成了现实。
周诚fg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和老爸一起在骑游太湖,一起在盱眙吃龙虾馆,一起在旅途中吃泡面,一起到台儿庄纪念馆参观……”回忆起一个月前的点滴,周诚fg仍然显得意犹未尽。
而作为父亲的周源茂,也实实在在看到了儿子的成长。“骑行过程中,我们一般都住旅馆,价格在50元到130元不等。”他说,曾经住过一家旅馆,卫生间脏得无法形容。洗澡时,水是靠滴的,洗脸盆的污垢好像三四年没有清洗,卫生条件非常差。不过,懂事的儿子并没有嫌弃和抱怨。
“六点起床,下午五点才到达目的地,每天的行程基本都在120公里左右。”为调剂旅途的劳累,骑行过程中,周源茂都会带儿子去看一些新鲜事。比如,参观京杭大运河的船闸是怎么使用的;学习榆树是怎么做成三合板的;北方玉米是怎么大面积种植和收割的……
“等到孩子初中毕业了,我计划和他骑川藏线,那时候的他,个子会更高了。”周源茂看着一旁皮肤变得黝黑的儿子,一脸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