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北京东城区五道营胡同两旁排列着数十家高档酒吧、餐馆和时装店。时常被称为北京的布鲁克林的这条狭窄巷子里夜夜都有时尚的当地年轻人及外国侨民出没。Natooke店的粉红色招牌上的标志是一根带翅膀的香蕉,与周围环境的审美趣味颇为一致。但是这家商店所经营的产品在几年前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不可想象的,那就是――死飞自行车。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12月16日报道,Natooke店中铺着木地板的店堂井然有序,墙上的架子上放着一排排自行车零件――从车架、车轮到轮毂和车把把套,一应俱全。在商店创始人伊内丝・布鲁恩(中文名伊泉)以及店里时尚的年轻员工的专业指导下,买主们选择每一种元件来组装出一辆量身定造的死飞自行车。
报道称,这样的商店在北美和欧洲的大城市早已司空见惯,但Natooke却是中国的第一家此类商店。现在它成了北京年轻的自行车活动的中心,其影响甚至已经波及全中国。
伊泉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物理学家,她第一次访问北京是在2001年,并在2004年因为得到了德国某电信公司的一个职位而迁居北京。作为一个入行多年的自行车运动员和自行车技巧表演者,伊泉喜欢北京市区蜿蜒平坦、两旁种有树木的街道。她到任何地方都骑自行车,对自己带来的死飞自行车爱不释手,而她的车友们大多骑的却是上下班用的老式“飞鸽”自行车或低端山地车。
“飞鸽”是一种沉重的、车前一般装有篮筐的单速自行车,它是中国的象征。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句宣传口号曾把富裕定义为“家家有飞鸽”。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种自行车在中国都十分常见,以至于成为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车辆。
报道指出,但是尽管其他国家在过去10年里发展出了世界级的自行车基础设施,但中国的自行车文化却止步不前。最早在1994年开放私人购买的轿车成为了中国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的社交必需品。到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上路,伊泉注意到骑车上下班的人正在消失,城市已经开始取消自行车专用道。
伊泉说:“我看到自行车真的在从公共场所逐渐消失。”甚至“飞鸽”自行车也遇到了麻烦:在21世纪初的那几年里,这家公司把制造工人的人数从7000人削减到300人。骑车已经成为老年人或没有其他选择的人们的交通方式。伊泉说:“自行车代表的是贫穷。”
但是她也看到了潜力:在世界其他地方,自行车运动成为了一种时尚、健康的爱好,它也为北京的污染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要想鼓励北京人骑自行车,至关重要的是改变自行车的形象,而伊泉断定,做到这一点的工具就是死飞自行车。她说:“没人在乎健康。重要的是酷。”
酷并不是伊泉所缺少的。最近在旧金山的一个晚宴上,她用一辆死飞自行车表演了一系列技巧,骑着车在一个很小的圈子上做出了倒立、后退、单轮着地、坐在车把上以及站在座位上骑行的动作。这样的特技动作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她经常到各种展览和活动上表演。如果说中国有什么人能够让自行车运动告别其古板的形象,那么这个人非伊泉莫属。
一开始,她曾试图为“北京死飞自行车团队”招募其他的死飞车手。她组织了骑行活动和见面会,向遇见的每个人散发传单和名片,但却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她回忆说:“当时中国还没有人制造或销售死飞自行车。”最后有人告诉她:“如果你想建立一个社团,你只需要办一个商店。”
2009年,她与生意伙伴费德里科・莫罗合伙开了家商店。莫罗是一个热衷独轮自行车的杂耍演员。起初两人从国外进口了一定量的死飞自行车配件以及独轮自行车和杂耍用具,主要卖给北京的外国侨民。但是为了让产品的价格更加亲民,伊泉知道她必须进行本地化制造。
她开始与中国制造商合作生产自己的“飞香蕉”品牌配件。“飞香蕉”是对中国知名的自行车品牌“飞鸽”的幽默调侃。她说:“我的初衷是让人们骑车。如果价格太贵,就没有人要。”
但是成本并非伊泉寻求中国工厂作为合作伙伴的唯一原因。她解释说:“有些东西只有在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地方才能找到。”产品质量的优异和本国制造的特征对伊泉的主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她说:“我觉得,随着平均质量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制造’。”
为了推介这家羽翼未丰的商店,伊泉在2009年首届TEDx北京演讲会上发表了一场演讲,介绍自行车文化在中国的复兴。她当时对听众说:“外国的城市自行车运动的时尚已经来到了北京。”
Natooke店已经利用了市场机遇。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恶化,结果使得许多年轻的城市人接受了环保意识。随着中国国家媒体把骑自行车作为幸福、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加以推广,自行车现在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生态的选择。
报道称,而随着Natooke店的发展,国内的死飞自行车市场也在成长。中国买主现在占了商店顾客群体的一半,而且该店在全北京市有了数十家竞争对手。“飞香蕉”品牌产品在全国各地都有出售,其中包括在成都的第二家Natooke店,而且还通过公司的网上商店销售。批发业务也增长迅速,销售额的增速甚至超过了零售。
尽管伊泉对Natooke店的兴旺和扩张感到满意,但她相信公司有更高尚的使命。她说:“我的初衷是推动自行车行动,让人们了解自行车文化,把自行车融合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