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图展示了洛阳江两岸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气息。
缘起 学绘绿地图 选定来泉州
8月份,厦大绿野协会开展了湿地营活动。在营会上,志愿者们了解了绿地图的基本概念――它是以普通的地图为基础,同时具有教育、自然生态、人文史迹等标志的多功能地图。这一概念起源于1992年,首份绿地图在美国纽约创作而成。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绿地图的概念扩大到世界上51个国家和地区。
志愿者们以绘制厦大绿地图作为练习作业,进一步掌握这一技能。志愿者李鸿滨分享道:“画绿地图让我们对身边的环境有一个深入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志愿者张云龙是漳州人,去年从厦大化学系毕业后,开始在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工作。热衷环保的他一直致力于绿地图在红树林地区的推广,“一份绿地图可以将红树林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文化展示出来,既可以做宣传展示之用,也是重现社区的途径之一。”通过查阅资料,志愿者们认为泉州地区的红树林面积较大,而且周围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便一致决定暑期在泉州开展绿地图的绘制工作。
行动 走二十公里 访百户人家
要绘图,首先得实地探访。“我们先查阅地图,制定路线。”8月3日,李鸿滨等一行22人开始了他们的泉州之行。
每天早上,志愿者们分组沿着洛阳江走,沿途收集信息,包括红树林区、滩涂养殖区、育苗区、村落等等。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人在总图上画出自己负责的区域,整合起来,就构成了整体的绿地图内容。“共走了20公里左右,探访了上百户人家。特别是遇到一些人文景观,我们还会向沿岸居民了解情况。”李鸿滨认为,绿地图除了反映洛阳江两岸的生态景观,还应充满人文气息,因此探访路上,他们常跟一些老市民了解一些名人故居、古桥故事等,希望透过地图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