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感谢远在大洋彼岸的Firehawk帮我审稿、改稿,并提了很多指导性意见!
雪滑不好,但嘴上说不能不好! 自建嘴派门来探讨滑雪的物理力学分析。以下内容皆原创,不一定全部正确,欢迎讨论,欢迎指正,欢迎批评,尽管拍砖!
我比较讨厌把原理搞的都像奥数似的(中国式教育体系),讲半天云里雾里,恨不得越听越听不明白。何必把知识搞那么复杂,理论服务于实践,没理论照样滑一腿好雪!但是,如果滑的不是很好的话,那就需要嘴上说的好了,因为一样可以唬人。。。。
请先看这张图片:
[attach]2290125[/attach]
图片来源:http://www.skiforum.it/forum/scuola-sci/62829-pmts-5-anni-e-possibile-4.html
(这是一张非常好的图,要素很多,但我讲的理论和这些要素关系不大,所以,请自行分析图中的所有内容。链接中的内容同样丰富)
我想问问,图中4和12是不是一样?记得之前有人发过一篇受力分析,归纳如下图:他指出A是入弯C是出弯,所以A和C是不同的;但我以为A、C两点唯一的不同是一个身体面对左,另一个面对右,剩下完全一样。A点如果是入弯那么C点也是入弯。。。。我不觉得可以从C点到下一个A点能够瞬间完成,A和C本来就是一回事嘛!有了这个观点接下来的分析就容易多了,我们只需要完成A->C的分析,就能完成滑雪整个转弯的分析,这没问题吧,虽然绝大多数人两边是不对称的,但力学分析不受影响,纯理想化!
[attach]2290126[/attach]
下面都会引用A、B、C三点代表一个弯的顶点,中点和底点。那么A点发生什么呢?实际情况中,A点雪板基本不会水平(相对水平面),几乎肯定会有朝山下的角度【很少有把半圆画成图中所示,一般也就是个S而已,实际情况肯定如此,除非你故意把雪板转向山上!真滑如此完美的半圆是不可能的,一会儿我会解释,这也是我动态力学分析的结果】,此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1. 重心落在雪板的外侧山上方向;
2. 重心落在雪板上或两雪板中间;
3. 重心落在雪板的外侧山下方向;
几乎所有图例都会按照2来说明,因为高手可以做到换刃时重心恰好刚刚越过雪板(这里认为只要在雪板中间就算越过雪板,因为这个时间很短),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即使做到1也没问题,因为这是即将成为高手的表现,很快就能越过;至于3我觉得运动员具备这钟素质,运动员换刃是根据需要的,在整个弯的任何过程都可以完成(比如空中换刃),这个咱就不说了,水平的差距实在太大。如果是1那么也将会在A->B的某个位置,重心跨过板面,所以在弯的绝大多数时间,重心应该都在雪板内侧。小提示:不断练习,让换刃点越来越接近A点,直到重合。
吐槽一下“重心”,我其实不愿意用“重心”这个词,但大家一直这么沿用我就得解释下我的观点。首先,重心是物体的质量中心,作为人来讲,重心大概就在肚脐眼后面的某个位置。当然这是指站直的情况,如果你哈了腰、拧了腿,那重心甚至可能在你的身体之外。大众滑雪“重心”大部分理解成身体作用在雪面上的作用点,说什么重心落在板内也是理解为压力等效作用点处于雪板的内侧。其实,这个作用力是两种力的综合体现,不仅有重力,还有雪板给你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构成一个综合力,复杂而优美。我这里自建一个词“重心等效作用线”,用来理解重心与这个作用点的连线。双脚直立站立的时候重心等效作用线就在身体正中间垂直向下,单外板滑行中等价为重心到外侧雪板与地面接触点的连线,这条线在很多讲反弓的图例中都能看到,例如:
[attach]2290127[/attach]
图片来源:http://www.yourskicoach.com/glossary/SkiGlossary/Angulation.html
图中的动作做得比较夸张,实际没必要做这么大的动作,做到脚、膝盖、肩部大致在一条线上就行。图中绿色的线就是我说的“重心等效作用线”,大家说道所谓的“重心”其实就是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
我们很多时候都认为重心就是重力作用在雪面上的等效点,认为滑行只是由重力引起。但应该说“不全是”,因为,还有雪板在雪面上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就是我今天动态力学分析的两个主要力。
高速下的空气阻力和大风的风力,这个能忽略吗? 经验公式,一个自行车手在50公里时速下的风阻大约是4~5公斤,滑雪服没自行车紧身衣那么“性感”,推测阻力在10~15公斤吧(自行车风阻资料:http://bbs.8264.com/thread-1232166-1-1.html)。风阻公式:
[attach]2290128[/attach]
其中
Cd是风阻系数
是空气密度
S是迎风面的横截面积
v是速度。
我假设雪服面积增大3倍推测这个10~15公斤的力量,不小了已经可以影响滑行,我会在下面的动态计算中有所体现,但由于计算过于复杂,仅仅还是参考力吧。
好,滑雪做物理力学分析的三个力都出现了:重力、雪板反作用力、阻力(空气阻力和地面阻力),上面说一大堆枯燥理论,但请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因为接下来的公式和计算比上面还要枯燥得多,不感兴趣的就直接“顶”或者“赞”吧!
牛顿力学(经典力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分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还好没完全还给老师,参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E%80%E5%8D%95%E6%9C%BA%E6%A2%B0),我们现在要分析的力一共有三个,他们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呢?
1. 重力:大小永远等于你的体重,方向永远竖直向下,只要你没飞出地球;作用点就得好好分析喽,随着身体做各种动作,倾倒、反弓、前后调整等等,作用点都会做少量的移动,也是身体质心的移动。
2. 雪板反作用力:大小永远等于作用在雪板上面的压力,这个压力可能是重力的分力,也可能是你大腿蹬雪板的压力。有人奇怪说:“不管我是不是蹬雪板,这个压力不应该永远等于重力在这个方向上的分力吗?”这点上我考虑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首先,这么理解本身就不对,不是重力在反作用力方向的分力,而是反作用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恰好和重力相等!这个压力逻辑上可以有两个分量,一个构成在雪道上转弯需要的向心力,另一个是身体上下动而压力改变,通过对雪板加压、放松、改变重心高低;为什么说是逻辑上,因为实际上还是只有一个力的,我逻辑上分两个是便于理解。所以说要有引申啊,就是为了减少对雪板的压力;方向,如果雪板等效成一个点的话,这个力的方向完全指向我刚从说的那个“重心等效作用线”;作用点永远在雪板和地面的接触点上,呵呵,这个没得说。
3. 空气阻力:大小和速度成平方关系(上面有公式),方向永远和运动方向相反,作用点可以等效为作用在质心上。
[attach]2290129[/attach]
图片来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PGNZhOrQnM/?FR=LIAN
其实,阻力是非常复杂的力学分析,有专门的物理分支,我一个学数学的是完全搞不懂!这里我大胆做些假设(搞数学特别喜欢搞假设,然后推出一堆自己完全看不懂的理论):
1. 空气阻力仅跟速度相关,假设30公里时速风阻5公斤,40公里10公斤,50公里15公斤,60公里25公斤,我先这么假设着,不对再说。。。。
2. 空气阻力方向永远指向运动后方,转弯也好,各种姿势也好,阻力永远向后。
接下来还得做几个假设,没办法,不假设实在做不出来:
1. 假设人体可以等效成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的轴就是我上面说的“重心等效作用线”;
2. 假设两个雪板沿作用力方向等效成一个点!一般都是外板滑行,这个等效成立;即使双板5:5分力,这个假设也是成立的,只是上面那个圆柱体要粗一点点;
3. 滑雪板沿雪板方向可以等效成一个点。虽然雪板很长很宽,但是综合到力学分析上就可以等效成一个点了。
4. 人对雪板的压力是唯一的。上面说这个力,逻辑上分成两个,但分析的时候还是当一个来看,这里不考虑加压、减压、如何换刃什么的,只考虑压力综合表现;
补充一点,我所有分析不区分Skidding、Carving(搓雪和卡宾),大家总以为Carving容易滑出半圆,喜欢用Carving来举滑半圆例子分析,但根据我下面计算,实际上只有Skidding才有可能滑出真正的半圆,Carving是滑不出完美半圆的,挺意外吧。。。。。
根据这些假设,我可以画出一个在雪道上面的作用力简图:
[attach]2290130[/attach]
图中是个斜面,A点橙色线段假设是个人,垂直站立于雪面(坡面)。实际上,人基本不会完全垂直于雪面,总会有些角度,但这里忽略,仅作分析假设。人与重力线夹角等于坡面夹角θ,此时人仅仅收到重力影响(暂时忽略阻力,因为阻力方向不影响向心力)。实际上,在A点除了水平方向有速度以外(定义垂直于滚落线方向为水平方向),在滚落线方向也有速度的,这个速度用来快速的交换重心,但为了计算方便,暂时忽略这个方向的速度,设其为零,所以,A点的力学分析有:
[attach]2290131[/attach]
其中:
F向 是在A点指向圆心的向心力;
F垂 是垂直作用在雪面的压力大小,这个力是重力在雪面上的分力;
F山下 是沿滚落线方向合力。由于重力全部充当向心力,此时向山下的合力恰好为零;
注意,此时的分析以雪面作为参照系,以下分析都是雪面为参照系【很关键】!雪面是惯性参照系,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分力、合力的方法来分析,这里分析的三个分力就是:
1. 向心力,永远指向圆心,改变方向但不改变速度;
2. 垂直于雪面的压力,不会影响方向也不影响速度;
3. 沿滚落线方向合力,这个力是加速、减速,同时改变方向和速度的力;
这三个分力的方向并不垂直,我只给出力学分析法,具体计算我也推不出来,数学功底还是不够哇。很明显,在A点仅有重力在各方向的分力,那么在B点就不同了,B点重力、雪板反作用力共同影响滑行(阻力暂时还是忽略,因为阻力永远与向心力垂直,不影响方向)。
[attach]2290132[/attach]
B点分析如下,B点是和圆心O在同一水平线的点,在B点,人侧倾向雪面,假设人体与雪面的夹角是α。此时,雪板与滚落线方向一致,身体正朝滚落线,向心力完全水平,重力此时不会影响滑行方向(因为,重力在雪面滚落线方向的分力垂直于向心力,此时仅能起到沿滚落线的加速作用,不影响向心力),那么此时的三个分力分别是:
[attach]2290133[/attach]
解释一下,不对请指正。在B点,人体侧倾,雪面夹角α,由于雪面有角度,所以重力垂直雪面的作用分力就是Gcosθ,也即是人体作用在雪面上的正压力;
向心力是雪板反作用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由于雪板反作用力在垂直上面的分力等于重力垂直雪面的分力,所以雪板反作用力大小等于Gcosθ/sinα(α是身体与雪面夹角),向心力等于Gcosθ/sinα*cosα=Gcosθ/tgα;
朝山下的力是重力沿雪面滚落线方向的分力,此时只起加速作用。
由于B点的特殊性,人在B点身体重力和向心力垂直,朝山下的力给人最快的加速度!所以尽快突破在B点的恐惧感是滑雪的必经之路。B点加速度最快,给人失重感觉最明显,但速度最快的点是在B点到C点中间B’,这个将在下面给出。
[attach]2290134[/attach]
先说C点,分析得知和A点正好相反,我之前说过A点和C点是完全一样的,但对于半个弯来讲A和C正好对称:
[attach]2290135[/attach]
由于C点向心力和滚落线方向正好相反,所以这里符号相反,向山下合力仍为零。
A、B、C三个点都分析完了,下面我们进一步多分析三个点,一个在A、B之间,另两个在B、C之间,A、B之间的点A’是随意选的,B、C之间的点B’、B’’选择比较特殊,B’点是速度最快、也是侧倾角度最大、拍摄位置最好点;B’’点是减压换刃的起点。
[attach]2290136[/attach]
先分析A’点,假设人体与雪面夹角α,圆弧和滚落线夹角是β,那么三个力的分析就有下面的公式:
[attach]2290137[/attach]
此时的向心力由两个分力组成,一个分力是雪板反作用力的分力,另一个分力是重力垂直于滚落线的分力(指向圆心),比较绕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雪板反作用力的向心力仍然满足上面的分析,等于Gcosθ/tgα;重力在这个方向的分力是上式第二部分。
和A、B点一样,垂直于雪面的力永远等于重力在坡面分量,这个在任何点都是不变的;
此时沿滚落线方向的合力由三个力组成,都是分力的分力。主要的两个是雪板反作用力指向圆心分力然后在滚落线方向分力(向心力和滚落线夹角β)和重力沿滚落线方向的分力,两者之差就是滚落线方向的合力;再减去阻力在滚落线方向分力。
由于A’点是任意选的,所以A’点从A到B三个力的变换趋势满足上式,α越来越小(侧倾幅度越来越大),β越来越大(最后90度就是B点了),这个公式同时应用在A、B、C点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在整个圆的任一点,公式都成立,请自行证明!
[attach]2290138[/attach]
B’,B’’两点力学分析和A’点是完全一样,但因为β大于90度,所以cosβ小于零。
[attach]2290139[/attach]
B’、B’’两点很特殊,从B ->C点经历了先加速、后减速两个主要阶段。沿滚落线方向合力先逐渐减小(正)到零【B’】;然后逐渐增大(负)到最大【B’’】;再逐渐减小(负)到零【C】这么三个阶段。也就是先加速到B’,然后减速到B’’,然后再减速到C。B’是速度最大点,B’’点是释放板压的起始点。
从分析看出,下半圆要比上半圆还要复杂得多,真想滑好雪,下半弯必须掌握!
我理解大概学习顺序就是。
1. 先掌握基础平行式,基本保持雪板平行;
2. 尽量早内倾,从A点开始立刃,尽早入弯;
3. 仔细分配力量,平衡B点到C点的三个阶段,这样就能refined steered turn了!
如果没有人主动参与,放任身体自由落体,那么从B-> C点速度肯定越来越大,最后在C点不受控制的飞出去!但由于人的主动控制侧倾,从上面公式也能看出各个力的分析中都出现了侧倾角α,滑雪最关键的就是完全控制这个角,大了――倒地;小了――侧翻,到这里就提到了我题目中之“侧倾角理论”。滑雪中侧倾角是唯一决定滑行状态、速度、力量的要素,下面会给出这个角度的计算,当然只能更加的无聊。
B’点如果速度达到最大,那么其在滚落线方向的合力就应该是正好换方向的一刹那,也就是合力正好为零的点(合力为零点也是切线速度最大点,请自行证明),上式中F山下的大小等于零,也即是:
所以有
[attach]2290140[/attach]
公式解释起来忒麻烦,为让大家先有感性认识,暂时忽略阻力部分,简化以后侧倾角α只跟β有关了,用Excel做了个表格,看个大概:
θ ▼手机微信上长按二维码图片(电脑上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随时获得新鲜旅游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