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南京理工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7月该校发起了“追本溯源、再续辉煌”主题骑行活动,15位骑行队员沿着学校发展历经的城市骑行。十多天里他们途经武汉、西安、北京、沈阳等地,最终到达学校发源地哈尔滨,行程超过千里,寻访各地办学旧址和新老校友,收集近万份祝福,为母校60华诞献礼。
从南京到沈阳,骑行5地“追本溯源”
武汉 暴晒
地面温度43℃ 烈日下骑行250公里
武汉是南理工办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站。1960年,中央军委正式发文明确以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和哈尔滨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炮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炮兵工程学院。1960年至1962年,学校曾在武汉办学,直到1962年9月迁往南京。从南京出发,7月11日0:30,骑行队员们到达的第一站就是武汉。
15位骑行队员多数都是南理工蓝之舞自行车协会的成员,其中还有一名越南留学生李春南和一名辅导员孙涛。
七月正是“火炉”武汉开始“着火”的时候,在武汉的第一天他们就体验到了地面温度43℃的高温,沥青路面上都升腾起了水蒸气。而他们在这样的烈日下骑行了250公里,因为手机导航失误,在武汉长江大桥来回骑了4趟。当天队员中有4人被晒伤,大多伤在膝盖后面的皮肤,症状较轻的皮肤发红、蜕皮,较严重的因为汗水的感染,晒伤皮肤开始发炎。队员颜繁智还向记者调侃起自己身上晒出的一件“小背心”。但没有人因此放慢脚底的速度。“骑行是一种修行,”孙涛说,“你只有继续向前不停止,在风里才不会感觉到炎热和疲惫,一旦停下来酸痛和酷热会让你懈怠。”
西安 暴雨
积水淹过膝盖 半夜在市中心看海
12号夜里11:40,骑行队员们到达西安。西安是南理工历史上的另一“驿站”,1960年4月,鉴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校址没有扩建的余地,炮兵工程学院决定另选新址西安办校。直至1961年6月,由于院址和建筑规划不符合要求,停止在西安的建设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在西安骑行不到10分钟,暴雨就瓢泼而下,雨衣完全不起作用。队员们的骑行变得十分艰难。作为指挥员,梁鑫越立即根据情况组织大家变换队形,车队排成两列,错开骑行。
不到一小时,骑行队已经到达市中心“看海”了。这时市中心的积水已经没过队员们的膝盖,车轮也全被淹住。为了保障安全,大家不得不在水深的地方推着自行车步行。暴雨很大程度地影响了队员们前行的速度,大家在雨里泡了两个小时才到达住处。何涛在骑行中因看不清路撞上了隔离带,膝盖摔伤,当场血就把袜子染红了。随行的医生在为何涛包扎后,叮嘱他好好休息。但是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何涛并没有闲着,他主动给队员们做起了后勤工作。
夜里刚被暴雨折腾得筋疲力尽的队员们,第二天早晨六点半又再次出发了。他们同当地的几位校友一起开展城市骑行的活动。
北京 堵车
骑车比开车快 呼吁市民低碳出行
北京是哈军工的发源地。1952年6月23日,毛主席签署命令在哈尔滨建设军事工程学院,调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总司令员陈赓同志负责筹建。8月22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骑行队员们到达的第三站就是北京。
为了保障安全,这次骑行学校特别安排了一辆后勤车。但是在北京,后勤车和骑行队的配合并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顺利。骑行队几乎在每个路口都要等待后勤车,有一次后勤车还跟丢了。因为红绿灯多,车流量大,有的路段限速要求还高,汽车行驶速度竟然不及自行车。
队员们对于在北京自行车比汽车快的现象感触颇深,孙涛说,“我们呼吁市民多骑自行车出行,这种方式不但低碳、健身,还能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节省了自己的出行时间。”
沈阳 交流
热情市民围观 自豪地说我们从南京来
16号晚上11:20,队员们到达沈阳。沈阳的天亮得很早,凌晨四点半,队员们就迎着晨光出发了。“沈阳时代”是南理工办学历史上的又一段经历。1961年8月中旬,由于新生入学人数骤增,武昌校舍容纳不下,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及1-6系一、二、三年级学生搬迁去沈阳政治干校,一直到1962年9月迁往南京。
骑行队路过中山广场的时候,刚过五点,广场上聚满了晨练和溜旱冰的市民。当服装统一的骑行队排成一字骑入广场,立刻引来了市民们的围观。在队员休息时,不时有人迎上来操一口东北腔聊上两句,“你们从哪儿来啊?干啥的啊?”,队员们都会很自豪地说,“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的,从南京来的!”东北人的热情友善让大家对这座城市倍感亲切。
一路上,骑行队遇到的热心人不少。让队员们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武汉,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市民看到他们的制服上前搭讪,得知他们在寻找武昌站后,这位热心的路人骑着摩托车为车队带路,带了十几公里才与队员们道别离开。队员金藏桢说,以前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城市的负面报道,但事实上还是好心人更多,“我们靠这种特别的旅行方式感受到了真实的城市。”
哈尔滨 终点
巾帼不让须眉 两个女生坚持到最后
哈尔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旧址所在,是南理工的发源地。南理工学前身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二系――炮兵工程系。
从扶余到哈尔滨一行与在城市中的骑行不同,队员们一路在102国道畅通无阻,两边是目不暇接的田野风光。从早晨6点到正午烈阳高照,队员们2小时休息一次,最高时速达到了52km/h,是全程整体速度最快一次骑行。
骑行队中有两个女生,一路上她们和男生们一样坚持到最后,就连这次速度最快的长途骑行也没有落下。徐潇平时性格就像个“假小子”,活泼乐观,快言快语,是队员们闲聊时的“开心果”。排一列队骑行时,她常常在前几个的位置,比不少男生还有劲儿。
另一个女生叶雪梅是个恬静秀气的小姑娘,她参加骑行的自行车是从车协借来的,常常变速不顺利,是全队最难骑的自行车之一。骑行过程中,男生们对这个小姑娘照顾有加,总有人会根据她的踏频帮她调整错误的齿比,休息时替她纠正坐垫位置。在武汉郊区骑行时,因为没有吃饭的地方,带的面包也不够,男生们都抢着把面包让给两个女生。
谈起一路上的变化,徐潇直言自己变成了“大胃王”,总是觉得很饿。有时她一顿早饭就要吃3个鸡蛋、3小碗蛋炒饭加上几碗白粥和小菜。
寻访老校友 听他们讲母校过去的历史
从南京到哈尔滨,队员们每一站都寻访了学校的办学旧址和奋战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校友,听老前辈们讲述建校的故事。在北京,他们拜访了哈军工首任校长陈赓大将的儿子陈知建和炮兵工程学院首任校长孔从洲中将的女儿孔淑静。
陈知建:大学生要有“拼命”精神
陈知建是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员,也曾在哈军工就读。看着眼前一群活力无限的大学生,陈知建也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当年在哈军工时,大家学习都很拼命。就是为了国家,没有半点儿私心杂念。我大学那会儿天天锻炼,跑个1.5公里都不冒汗,跑完回来就冲冷水澡。当时1分钟连续做引体向上45个,成绩排全系第二。”谈话中他不断鼓励队员们在平时的大学生活中多注重身体锻炼,无论是运动还是攻克课题都要有“拼命”的精神坚持到底。
陈知建肯定了南京理工大学60年来的辉煌成果,他承认现在的办学不同于以前,但不变的是都要培养出爱国的、有拼搏精神的学生。他希望南理工学子能够继承革命家的优良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孔淑静: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祖国
炮兵工程学院创建时孔淑静24岁,也是组建人员之一,当时负责学校的科技档案工作。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令她印象深刻,她至今记得80年代父亲接受采访回答为什么不去军队而办院校时说,“因为国家需要人才。”
孔淑静说一共造访南理工三次,年逾古稀的她仍能准确地说出三次到访时间,分别是1995年12月,2006年12月和2011年10月。
“第一次南理工还几乎保留着建校时的原貌;第二次就已经有了大的变化,校区有了扩建;第三次到南理工时看到的变化最大,不仅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科专业细化了,学校的学生也是人才济济。”这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孔淑静向即将60周年校庆的南理工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希望南理工越办越好,成为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更多栋梁之才,为祖国做出贡献。”她说,“我在战火中成长,对祖国的不易深有体会。无论何时何地,你们也要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