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采集的渭河上游河水样本
日前,西北工业大学21名大学生志愿者,从渭河源头甘肃渭源县起始,到陕西潼关县为止,徒步240余公里,历时15天,全程记录渭河现状。
8月4日下午在大唐西市,调查回来的同学们将他们沿途采集的7瓶河水样本放在他们绘制的手工地图上,这几瓶水由浅黄色到棕红色,颜色各异,基本都来自渭河上游,有来自渭源县的浅黄色水样、甘谷县的土黄色水样等。平面的地图顿时变得具有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总体来看,渭河水质是好转的。”西北工业大学学生,此次渭河调查的志愿者董志浩告诉记者,渭河上游由于降水量少,导致渭河水含泥沙量,河水呈黄色,尽管如此,较之前几年,渭河水质已是明显好转。
在甘肃省甘谷县城,董志浩一行发现了一个排污口,所排出的污水为紫色,散发着恶臭味,原来来自于一家油墨厂。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还有农业污染,是影响渭河水质的主要原因。” 董志浩说,经过他们一行人有限的河道考察,沿途发现了30多个排污口,排出污水颜色呈黑色、紫色或褐色,这些排污口或堂而皇之地排污,或者隐藏在草丛中。而沿线各市县的乡村生活污水,不少都直接或者间接流入渭河。记者在调查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手绘的一幅1.1m×6m的图上看到,30余个排污口、10多个采砂场一一在图上标示着,让人可以直观地看到渭河全程的现状。
调查中,董志浩与队友们看到,渭河干流陕西段植被覆盖良好,部分堤岸的防护林郁郁葱葱,自宝鸡市眉县以西至宝鸡市区,渭河沿岸多人工绿化景色很美,同时他们还看到,宝鸡眉县等沿河县都在建设沿河公园。而按照“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渭河西安段的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渭河已经成为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
而在渭河上游,村民告诉调查队员,这两年渭河两岸植被已有明显增加。
经历了地震泥石流 队员们仍选择坚持
渭河全长818公里,队员们徒步或者乘坐火车、汽车到达渭河沿岸市县,其中徒步行走240余公里。为了不耽误行程,尽可能地全面看到渭河,同学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晚上则要工作到11点。
“这次活动,我们经历了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道路不通、零下低温……”西北工业大学的杜光干说,短短的半个月,他们有过一天背着三四十公斤的背包,一天步行14小时的日子,有过没有地方住的时候,住过建筑工地,住过小学、公园等,吃的基本上是馒头和榨菜,甚至有过全队缺水的时候。
7月25日,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解渭河,同学们准备沿渭河徒步过去。那几日刚下过雨,道路有些湿滑,营员们一大早,背着大包踏上了征程。从甘谷到渭南镇的路程有40多公里,且有一半为山路,极为难走。渭河正处于汛期,水势极大,两岸山体有大量的滑坡,为队伍的行进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危险,但是队员们没有后退,终于在晚上11点到达了渭南镇。
杜光干说,沿途中他们不断向渭河沿线学校、村庄宣传环保、爱护渭河环境意识,通过这次活动,他和队员们深刻地体会到渭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后还会参加此类活动,见证河流每一个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