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们顺利到家了。”7月14日18时许,两个皮肤晒得黝黑、骑着单车的小伙子一到银川市光明广场,就向前方几位中年人大声呼喊。这两个90后是于尧和丁楠,他们在四川成都读大学,从成都出发骑行13天1620公里回到家乡银川,让人敬佩。
千里骑行,让这个暑期特别一点
“丁楠,你有兴趣吗,做一件给咱大学生活留下深刻记忆的一件事儿?”4月28日,在成都体育学院,大三学生于尧向老乡兼好友丁楠提出自己突然蹦出的想法――放暑假了,一块儿骑自行车回银川。听到这个提议,丁楠举双手赞成:“好,咱就过个有意义的暑假。”
“爸爸,你知道什么是骑行吗?”“好像有点印象。”4月28日当晚,于尧的父亲老于收到儿子的短信,回短信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爸爸,骑行是一种健康自然的运动旅游方式,能让人充分享受旅行过程之美。”接着,于尧向父亲普及起低碳知识来……
于尧和丁楠达成共识后,开始合计“千里骑行”计划。他们考虑到经费有些不足,父母的关爱有可能“阻挠”计划的实施,于是,两人分别向父母实施了“迂回策略”。经过几天的知识“普及”,两人向父母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父母挺支持这个计划,听说经费不足,立马给予“补助”。
两个月准备,为了未知的旅途
于尧和丁楠很快购买了山地自行车,紧接着放开手脚准备起来。在大学里,于尧学的是游泳,丁楠学的是足球,按理说他们的体能都不错,可为了保证骑行的体力,两人选择从成都到汶川进行短途锻炼。第一次,两人骑车走了160多公里,一到汶川就累趴下了。于尧至今还记着那次出行的感觉:一上路很兴奋,半道上疲惫频频袭来,快到目的地时,浑身的麻木又被兴奋所取代。慢慢地,于尧和丁楠喜欢上这样的感觉,从成都到雅安、从成都到汶川,乐此不疲。
转眼间暑假到了,7月2日7时许,两人全副武装出发了。从学校出来,驶出成都市区,他们上了108国道。经过近120公里的骑行,第一站到达四川绵阳。“最难的是爬秦岭,骑了30多公里就到达了分水岭,虽然山里景色秀美,可一路上比较枯燥。”接下来的行程,丁楠用一个小本子清晰地记录着每天行进了多少公里、在哪里吃饭、在哪里住宿。他认为骑行是个体力活,只有吃好睡好,才有精神走好下一步。
最难忘的是,骑进宁夏界
“都到家门口了,我们到永宁接你们吧。”“不用了,你们在光明广场等着就行,晚上我们一起吃晚饭。”7月14日中午,老于给儿子打电话,却被婉拒。
18时05分,于尧和丁楠出现在光明广场路口,老于、老丁两家人欣慰地笑了。看到儿子晒得黝黑,两位母亲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爸,我们拍了400多张照片,你们看看这风景美不美?”和父母拥抱后,于尧和丁楠赶紧向家人汇报一路的情况。13天里,两人骑得最快的一天是从固原到中宁,骑行了190公里。“最艰难的一天是从平凉到固原,因为下着大雨,气温降到10℃左右,我们没带厚衣服,冻得够呛,而且雨后的路很难走,单车还老爆胎。”于尧指着背包里换下的备胎告诉记者,当时两人又冷又急,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那种感受着实让人沮丧。但这天也是他们最激动的一天,看到树立在甘肃和宁夏之间的省界标志,他们真正感受到到家的感觉。
回想13天的历程,于尧深有感触地说:“你一旦上路了,所想象过的困难就都解决了,这就是骑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