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就要走了。
这几天,不少人找到他,想让他走之前,再留下些什么。比如,说说在温州这两年,作为一名澳大利亚来的外教,为什么每个星期天,都要坚持去大罗山捡垃圾?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或期望“改变”什么?
面对这些,伊凡总会提起,做这些,从没想过要改变谁的思维模式,他只是想改变环境。“我认为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虽然我是外国人,但我喜欢温州这个地方,她就是我的家,我愿意为她这么做。”
一个上山捡垃圾的老外
再过两天,59岁的伊凡・戴维斯就要回国了。
作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外教,伊凡在课堂上的形象,或许只有他的学生们清楚。
然而,当他背着双肩包,手拎蛇皮袋,走在大罗山上,弯腰捡拾路边垃圾的时候,很多温州人却都知道,他就是伊凡。
这一切,还得从两年前,他到温州的第一个周末说起。
伊凡喜欢登山,那个周末,去爬大罗山时,一路上的垃圾,让他觉得“或许我可以做点什么”。
于是,接下来每个星期天早上,他都会从学校出发,一路步行,上山,下山,顺便捡拾散落在沿路的垃圾,一直坚持到现在。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跟他一起走上了山路……
伊凡的故事,其实就这么简单。
一直有自己坚持的理由
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可以坚持?
伊凡曾告诉媒体,很多人看到他(捡垃圾)都说,“你很无私啊”。其实,不是这样,他一直有自己的理由:
第一,捡垃圾,捡一次是不够的,捡两次也不够,你只有不断努力,去了一次又一次,背下了一袋又一袋垃圾,改变才会发生。
“就像我学习中文,真的很难。中文有一个词叫‘慢慢’,它就代表着你一点点在做,你是努力的。”
第二,他认为爬山可让他更加强健,而且在爬山过程中,好多人都会主动和他说话,就能练习自己的中文听力了。
第三,他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其实是挺严格的老师,会对学生说“上课不许说话”之类的话,但在很多学生知道他捡垃圾,并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后,他们不再是师生的关系,而是同伴,所以每个周末就成了改善师生关系的很好契机。
看似平淡的表述,却让人觉得,顺着本心去做一件事,原来可以让它变得如此简单。
一点小事就能换来改变
这一点,在伊凡解释不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什么时,再次显露。
伊凡说,所谓“改变”,不是他所想的,他从没想过要改变温州人的思维模式,他只是想改变环境。通过做这些小事,希望能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当然,通过这些小事,“他们好像真的改变了。”
比如,在态度上,一开始有人看到他捡垃圾,通常就是竖起大拇指,说“很好啊”、“谢谢你”。
现在,那些看他总是在捡的人,不再扔垃圾了,甚至愿意像他一样,去弯腰捡起身边的垃圾。
再说环境,一开始他和20个学生上山,一趟背下来15袋垃圾,而到了上个星期天,他和一个学生上山找遍了,也就背下来两袋垃圾。山路两旁,垃圾桶也多了,河边还立起了温馨提示牌,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垃圾。
这不就是改变么?
一棵树会摇动另一棵树
在“2012感动温州十大人物” 颁奖典礼上,伊凡被这样介绍,“一个外教,做着与教学不相符的小事。捡垃圾,微不足道,但一个人坚持做这件事,就令人称道。周而复始,你捡走了山上的垃圾,也捡去了社会陋习;你言传的是知识,你身教的是洁净的风气。”
有人曾问伊凡身边的人,“你们平日和他一起,是不是总觉得感动?”
得到的回答却是,“惭愧更多。因为我们也每周上山锻炼,可却从没想过做这样的事。”
或许,用这样一句话概括,确实挺合适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与之告别,就像眼前的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