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车速降俗称“下山车”,是山地自行车运动中最刺激的一项,对赛道、车和技术都有极高要求。虽然速降在国外颇算“香饽饽”,但它既非奥运项目,也非全运项目,在国内难免“遇冷”。
缺少职业运动员,缺专业赛事,速降一度被人们淡忘在脑后。但近年来,业余爱好者们又将其拉进了人们的视野。上周末,一场由速降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中国山地速降联赛首站比赛在北京模式口1号赛道鸣锣开赛,70余名业余选手齐聚在此。报名费仅20元、冠军奖金不足千元、组织者“兼职”参赛……这完全是一场速降圈的“自娱自乐”。
项目太小众,办赛还搭钱,可组织者、参赛者却很欢腾,只因为爱。资深爱好者王佳伟告诉记者:“出于对速降的热爱,我们渴望这项运动在国内兴起。但由于速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宜一两个人单独去骑,所以我们在北京开展了速降联赛,为大家搭建一个有安全保障的交流平台。”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有人接触速降。但由于速降乃非奥项目,它的发展并不顺畅,国内配套的比赛“稀稀拉拉”,不成规模。2011年,一批速降爱好者自发成立了赛事推广组织,专门开展速降比赛,宣传推广速降。
“从最开始我独自办赛,参赛选手只有6个人,到组织成立,2013年首站比赛有70余人参赛,我看到了速降在中国的进步。”王佳伟说。
速降属于极限运动的一种,是山地车众项目中最刺激的一项,正因如此,有人误以为玩速降就是“豁命”。中国山地速降联赛首席运营张红淼说:“速降的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并不推崇‘一口吃成胖子’,练速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盲目冒险。”
近来,绿色骑行备受热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远离城市,亲近自然,享受骑行的乐趣。“我身边很多朋友知道我在玩速降,都想参与,但出于安全考虑我都会先让他们从骑公路车、山地车,一步步升级到骑速降车。我们办赛不仅是想推广速降项目,更是为了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张红淼说。
若想进行速降运动,主观安全意识、护具、头盔……都是必不可少的。王佳伟表示,“我们对参赛的车型是有明确规定的,也会对参赛选手的技术进行考察,并在赛前为选手购买保险,检查选手的护具、头盔是否齐全。这既是对选手人身安全的负责,更是对速降项目的负责。”保障人身安全是速降运动的第一要义。
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都在开展不同规模的业余速降比赛,为速降爱好者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但始终没有形成联动。
王佳伟说:“我们非常希望举行大规模、全国性的速降比赛,通过交流,提升中国速降运动的整体水平。”全国各城市地形、山体类型不同,对骑行技术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像南方的赛道,弯道较多,对选手切线、转弯技术的要求很高,而北方更多的是高速直道。只有形成南北联动,让各城市各地区的选手‘串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个人技术,提升竞技水平。”张红淼说。
展望国际,速降是山地自行车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在自行车世界杯、世界锦标赛中都设有速降比赛,并广受欢迎。“我们最终希望在国际赛场上看到中国选手的身影,在与国外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提升水平。毕竟各国选手在骑行风格和技术类别上都有所区别,我国选手应在比赛中学习他们的优点。”张红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