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我们来了。
一起合影。
一起学搓麻花。
搓麻花。
骑行路上,飞一下。
骑行银川前,澳大利亚留学生戴宁台(英译名)查阅了不少银川的人文资料,在和“胡同骑行俱乐部”组织的其他18位“驴友”商量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西夏陵、纳家户和贺兰山。说起其中的缘由,戴宁台说他们看重的是第一感,“因为它们独特,可以让我们分享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19名骑行银川的老外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等6国,8日他们乘火车到达银川,在得到银川一家自行车行的赞助后,他们开始了银川之旅。
他要和西夏陵合张影
9日,在结束近一周的燥热难耐的高温天气后,银川下起了小雨。骑行者们没人愿意放弃这难得的雨中骑行。他们从宾馆出发,一路向西,前往西夏陵,在雨中感受着银川的浪漫和惬意。
到达西夏陵后,他们并没有参观陵区。对于他们来说,骑行者所有的乐趣都在路上。14岁的莫努恩(英译名)来自比利时,这次他和母亲一同骑行银川,银川宽敞的自行车道让莫努恩很惊喜,来到中国一直生活在北京的他,每次和母亲在北京骑行,都不得不和汽车“争道”。和大人们不同,没进西夏陵区的遗憾一直伴随着莫努恩,而他更好奇的是,西夏陵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凭贺兰山脚下的那一座座孤零零的“土堆”?戴宁台告诉他:“它是唯一的,见证了独一无二的西夏王朝。”
10日,从阿拉善左旗骑行返银时,再次路过西夏陵,莫努恩要求车队停下来,他坚持要和西夏陵合张影。
10日中午,骑行者到达永宁县纳家户,担任他们此站翻译的,不是专业翻译,而是23名来自永宁高级回民中学的高二学生。
“翻译们”很敬业,早早地等侯在永宁县望远镇的一家小面馆里。18岁的李少华,英语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开始的时候,还担心自己做不好翻译工作。等初次见面后,戴宁台用中文和他说了几句话,这让李少华一下子放松许多。趁着戴宁台吃刀削面的空当,李少华把自己背的一大段英文自我介绍“嘟噜”了出来,戴宁台一愣,李少华的中国式英语,让他没听懂多少。两人相视一笑,但很快,两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大男孩,就找到了共同话题,两人就这样半中半洋地聊着NBA聊着科比。
说起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光用英文的中国学生着急,用中文的外国骑行者也舌头打结。纳家户清真寺里,美国的斯蒂文(英译名)非常想知道哪座清真大寺是最古老的,但就“最古老”这三个字的中国读法,把他脸憋得通红。
“看,我的中国麻花”
银川之行,所有外国骑行者最期待的是去纳家户穆斯林家庭做客。而他们也跟着李嘉培和马学洋两名学生走进了普通的回族家庭。两家人给老外们安排的活动是炸麻花和听阿訇“念夜”(回族习俗,即在每年斋月前这段时间,部分回族家庭要准备饭菜,请阿訇到家念经)。
麻花,老外并不陌生,但搓麻花,老外们还真是头一次经历。和面的程序、调料的复杂都让让老外们眼花缭乱,回族主妇们娴熟地翻麻花、搓馓子的功夫更是让老外们赞叹不已。看着看着,老外们的心也痒痒了,他们说服主妇要亲自动手,可拿起面团,却不知从何做起。等到主妇们手把手教着他们做成第一根麻花后,老外们就再也不肯离开灶台了,一根接着一根制作,丝毫不感觉厌烦。等到麻花炸出锅后,老外们又忙着找出自己做的那一根,然后拍张照,发个微博,告诉大家:“看,我多棒,这是我亲手做的中国麻花。”(摘自斯蒂文(英译名)微博)
今年6月,是回族的“念夜”月,为了让老外们最真切感受中国家庭的穆斯林文化,李嘉培的父亲请来了村里的阿訇到家里“念夜”。阿訇念经文时,大多数人都要避到其他房间,而几个好奇的老外则是默默地坐在距离阿訇不远的地方,感受着这个家庭最圣洁的时刻。
马学洋的母亲很腼腆,从老外进她家,她几乎就没出过厨房,一直忙着给大家准备晚饭。吃晚饭的时候,她也执意不肯与大家一起落座。但在客人临出门的时候,她拉住记者,问能不能全家人和客人们合张影。等到记者答应后,二姨一家人来了,大姑一家人也赶来了……没一会儿,中国人、外国人就塞满了记者的镜头。“一、二、三,茄子”,笑意挂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照完了,还不算数,马学洋母亲坚持要检查记者是否拍全了所有人,自己的表情是否自然?看到照片里,自己儿子的脸被亲戚遮挡了,她可不依,坚持要重拍。于是大家又一次聚集在了不大的客厅里。
“一定要把照片,传到我儿子的邮箱里啊,我从来没照过这么多相,今天比过节还高兴。”马学洋的妈妈不住地叮嘱记者。
高兴的不光是两家穆斯林家庭,对于这些热爱骑行的老外,穆斯林老百姓的寻常生活更是让他们难以忘怀。这不,骑行了中国10多个省市的斯蒂文说道:“银川之行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