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外国人描写中国社会的图书并不鲜见,比如美国人海斯勒的《寻路中国》和《江城》一度成为外国人的中国社会调查佳作。相比海斯勒《寻路中国》的田野调查,日前由微博红人“雷克小流氓”德国青年雷克出版的《徒步中国》更强调田野体验,他通过徒步的方式走过中国4646公里,通过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的社会问题,当然他也在徒步过程中找到了很多快乐,结识了很多朋友,走进很多家庭。
徒步中国 喜欢走在路上的充实感
《徒步中国》讲述了德国留学生雷克走出北京,进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再从宁夏进入甘肃,过河西走廊,再穿过新疆茫茫沙海,过中亚地区,进入欧洲,历时一年徒步中国4646公里的故事。《徒步中国》写的是雷克在中国境内的所见所闻,他穿越平原、城市、铁路、沙漠、戈壁,看过兵马俑,经过丝绸之路。乡间陌生人的好奇和帮助,偶遇的和尚、算命先生、小学生、退休老人、政府官员,与奇人谢老师的深刻友谊等点亮他的徒步之旅,同时,他与四川女孩小象分分合合的情感故事也贯穿徒步始终。
谈起选择在中国徒步的原因,还得追溯到他上大学选专业时。雷克说,他本来对汉语和中国不感兴趣,但在德国上大学入学选专业的时候,有个日本朋友给他讲了三国的故事,说那是整个亚洲文化的基础。雷克就想,他还有一个如此大的洲完全不了解,于是就打算学日语和日本文化。但后来还是改主意学中文了,因为他发现说中文的人比说日语的人多得多,“好不容易学一门外语,我还是希望可以跟很多人交流,对吧?因此,我选择了跟十四亿人交流”。
雷克因此来到了中国,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一年语言学习,一年摄影进修,2007年雷克产生了从北京走路回家的想法,“2003年夏天,我曾从巴黎走路回德国,800公里,总共用了不到一个月,这次为什么不呢?”雷克说,他喜欢走路,走路对他有特殊意义,“我记得在路上走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我能睡哪儿?吃什么?”雷克说 ,这期间他没有任何形而上的疑问,也没有种种忧虑,有的仅仅是实际的 、等待解决的问题,“那种感觉很好,很充实。”而且走路有种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的感觉,“无论在哪里,我记得的都不仅仅是路本身,更多的是那种知道自己拥有走在路上的权利的感觉。坐火车出行,我只是一名局外的观光者”。
走读感触 佩服中国家长的牺牲精神
在普通人看来,徒步行走4646公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雷克是如何坚持下来的?雷克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说走就走,他在路上收获更多的是快乐。雷克说,徒步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有着“天下第一疯”之称的谢建光,他花了近三十年时间徒步走遍中国,“很有意思的人,我们是很好的朋友”。雷克在路上还认识了辉辉大哥、申叔叔、道长、老板、小朋友、老人等,这些都出现在《徒步中国》中。雷克认为,他认识这么多朋友,并非身上有什么共同点,用中国话来说就是“缘分”,“比如我作为一个小老外在山里跟一个年逾古稀的道长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这就是缘分”。
在徒步过程中,雷克还走进了不少中国家庭,他发现了一件很令人佩服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中国家长,尤其在乡下,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辛辛苦苦地赚钱,让孩子去大城市里上学,他们自己留在老家,开小卖部,下煤矿,耕田……我真的希望那些孩子知道爸妈为他们牺牲了多少”。当然,雷克也发现了一些中国家庭不好的地方,“我觉得现在许多中国父母好像很着急让孩子结婚,我觉得这不太好,给孩子的压力相当大,而且就算很着急找到对象了,那个对象也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对象吧?”
雷克还发现,大多数三线城市及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没那么好,人们的梦想自然都比较现实,那就是房子、车和稳定的收入。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都市青年人跟德国青年人比较像,就是在努力地寻找怎么“做自己”,但是“做自己”是一个很玄妙的概念,不管是德国青年人还是中国青年人,都不知道答案在哪里,“恐怕还只能每个人自己去寻觅”。
书写韩寒 他是一个“奇怪现象”
作为汉学研究者,雷克正准备以“意见领袖”韩寒为对象撰写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雷克说韩寒现象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网民对韩寒的态度分成两派,倒韩派和挺韩派,是不是对于倒韩的人来说,韩寒就是一个代表,他代表的是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山寨’问题?奶粉不能买了,鸡蛋也有造假。他们也许希望最起码所谓的‘意见领袖’不是假的?而挺韩的人是不是认为有人倒韩,倒的其实不是韩寒这个人,而是他的言论?假设如此,那挺韩的人挺的其实也不是韩寒,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观。”
看着雷克侃侃而谈中国的问题和人物,很多网友都说雷克是一个中国通,但是雷克并不认为自己很了解中国,因为他了解的只是他自己亲眼见过的,当然也有通过看书,看电影,在网上聊天 ,跟中国朋友一起玩儿等各种方式让自己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但是事实上我很早就已意识到,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她更是一个世界,中国人自己都无法做到非常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那我只是一个走过的门外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