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500862[/attach]
川西小环线
(浓缩版川藏线)
――翻越海拔4500米的巴朗山、4100米的夹金山,线路总长超600公里
“2+4”骑行
――自行车 (两轮)为主、汽车(四轮)为辅
对不少骑友来说,我们这趟行程堪称疯狂。记得当年我把龙泉山30分钟当作目标,如今已接近20分钟。当你登上更高的山顶来看看,也没有什么。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新里程碑。”
――有5年骑行经验的“怕哥”说
状况 美国人高原反应
“孤独,还是孤独。”如果说前天骑行巴朗山,即便是大雪,一路还能看到众多的骑友和自驾者,但昨日翻越夹金山时,只能用孤独来形容。
由于清明节只有三天,大多数骑友考虑到时间等因素,抵达巴朗山垭口后就返回成都。
前天翻越巴朗山抵达日隆后,美国人安博远的状态不太好。由于第一次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地区,在垭口待了3个小时,安博远头疼得厉害。到了日隆住宿处后,他连鞋子也没脱,就钻进被窝蜷缩成一团。最后,直到服用保障车上准备的药物,他才感觉有所好转。
商议 量力而行完成行程
除了高原反应,更恼火的是大家低估了雪地紫外线的厉害,一个个在到达日隆后,脸都红得像猴子屁股,洗把脸都生疼。
在当天住宿的地方,老板娘得知大家骑车翻越巴朗山,表示非常敬佩,但当得知大家还要在第二天再翻夹金山时,她担忧地说:“虽然夹金山的海拔没有巴朗山高,但路更烂,加上降雪,你们今天又消耗了这么多体力,难度非常大。”
最终,在日隆镇开会商量后,大家决定量力而行,部分实力较强队员全程骑行,实力较弱队员到夹金山半程处下车骑行。
坚持 最终征服“冰淇淋”
昨天天亮后,天气异常晴朗,记者和队友从海拔3200米的日隆镇一路放坡,到达海拔2700米的达维红军纪念碑,21公里只用了40分钟。不过由于忘了戴鞋套,脚趾被冻得生疼。
顺着“夹金山森林公园”的桥左转,又将开始27公里的爬坡,目标是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相比巴朗山各路骑友相会的热闹,这里格外冷清。一路上只遇到两位骑友。
曾是马拉松运动员的安博远体力着实强悍,很快又冲到队伍最前面没了踪影。“我喜欢尽全力骑行的感觉。”他说。
尽管体能和速度有差异,但毅力都同样顽强。最后的结果是,所有队员成功挑战两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完成川西小环线高原骑行。
骑行插曲>>>
部分路段坐车
被小车友“鄙视”
队伍一行4日抵达卧龙用餐时,43岁的队友老迈遇到一位在成都经常骑车的年轻车友。令老迈措手不及的是,这位年轻人指着老迈说:“我今天从成都全程骑来10多个小时,你坐车了,我鄙视你!”
老迈告诉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完成它,那就是成功。那在徒步者看来,你骑车是不是也很弱呢?”
这位年轻人无言以对。最终,这位年轻骑友由于体力和时间原因,不得不在巴朗山垭口就返回成都。“毕竟不是比赛,不用和谁竞争。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好。”老迈说。
骑行解读>>>
为什么要有“4”
川西小环线,总距离超过600公里,除了极少数人,很难在3天假期里纯骑行完成,还别说降雪低温这样的气候条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4”,4的概念不单指4轮汽车,更包括完善的后勤保障、组织计划等。“以前骑长途睡得从没这么安稳,这次虽然强度很大,但是有强大的后勤保障,非常踏实。”“怕哥”感叹。
两位保障人员的付出并不亚于骑士们的辛苦。本次技术保障赵航,在出发前就对所有自行车做了维护保养。对于纯一腔热血的骑行方式,赵航并不赞赏:“有些年轻人的意志力和体力是很好,就是动手能力太差,高原上遇到车坏了怎么办?”
另一位保障人员余志强在驾驶之余,还要负责自行车的装卸以及食品、水的准备工作,强度不亚于骑行队员。
当然,“2+4”肯定以2为主。老迈说:“设定一个目标,能通过自己努力去完成它那就是快乐的,骑车就属于其中一种。”